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未竟遗志 期待后人海内外各界人士为汪老送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08:10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邵岭

  “申江水阔百年初现鸿图愿,海峡月圆万里同怀硕儒风。”悬挂在龙华殡仪馆大厅正门两旁的挽联,寄托着人们的深切哀思。昨天上午10点,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举行。

  “为汪道涵先生送行”的横幅高悬于大厅门楣之上,数百只洁白素雅的花圈环绕于大厅内外。大厅内,覆盖着党旗的汪道涵先生遗体静卧于灵台之上,周围是数百朵香水百合和玉色玫瑰。按照汪老生前丧事从简的遗愿,吊唁仪式并未悉数邀请生前好友,但仍有3000多名海内外知名人士和市民陆续前来,为汪老送上最后一程。

  文化认同奠定基础

  汪老一生嗜书,喜欢买书、读书。由文汇报主办的文汇书展,他只要在上海,每年都参加。他还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文章,为读者推荐书目。不少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对汪老的博学和儒雅印象深刻。

  在上海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名誉会长杨大正眼里,汪老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活跃的智者,唐诗宋词信手拈来,琴棋书画无不精通,与人交谈时“胸中有盘棋、手中有数字”,条分缕析令人信服。1995年,杨大正当面邀请汪老为协会题词,汪老欣然提笔。此外,在多次座谈会上,他和许多台商都被先生的学者风度、务实性格深深吸引。

  上海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认为,如果把汪老比喻成两岸大桥的桥墩,那么这座“桥墩”就是由文化构筑的。20多年里,邓伟志多次跟随汪老接待来自台湾的客人,聆听他与客人畅谈文化。在邓伟志看来,汪老推动两岸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以文化认同带动政治共识。

  一生操劳民族大业

  殡仪馆大厅里久久回旋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仿佛呼应着汪道涵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汪道涵先后担任过不同角色的党政军职务,政治履历和行政阅历相当丰富。

  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说,汪老生前钟爱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而这也是汪老一生的写照。周汉民1985年在美国时与汪老相识,之后得到汪老的多方教诲,对汪老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在他看来,一个人一生中有一件事有利于国家民族就功莫大焉,而汪老终身都在为民族大业操劳。未能踏上台湾土地,成为汪老此生最大的遗憾;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要有后人来继承。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说,汪老不仅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更是一位有着强烈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高尚信念的老共产党员。汪老过了85岁以后,仍然常常和黄仁伟等人一起工作到深夜。汪老的夫人很为他的身体担心,而他却说:“我的命不是大事,国家的事才是大事。”黄仁伟认为,正因为汪老时刻把党和国家、民族的利益、人民的需要挂在心上,所以不断寻找两岸在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共同点,在两岸关系方面提出了很多极具灵活性和包容性的思路。

  两岸交流不能停步

  短短一年间,辜、汪二老相继离世,汪辜会谈终成绝唱。参加吊唁的众多人士一致盼望有人尽快继承两老的心意,两岸关系持续发展,获得圆满结局,以告慰二老在天之灵。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和新党主席郁慕明等人专程从台湾赶来上海,与汪老做最后的告别。秦金生告诉记者,汪老辞世的消息在台湾引起很大震动,各界都希望来沪表达对汪老的敬意和悼念之情。可以说,是汪、辜二老为两岸沟通打开了大门,为今日全方位交流创造了条件。今天的台湾,几乎每个家庭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大陆有联系,两岸关系日益密切。他认为,二老奠定的基础,需要两岸政府的政策来支持,以推动两岸关系持续发展。

  汪辜会谈期间担任海基会秘书长的邱进益也在悼念的人群中。他告诉记者,自己于24日上午10点正式接到汪老去世的消息,当时就决定要来为汪老送行。他认为,正是在汪辜会谈时期,两岸关系达到了最为和谐的高峰状态。不幸的是,随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关系出现了倒退。令人欣慰的是,近来大陆在经贸、观光、农产品、台胞居留权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一定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载着汪道涵同志灵柩的灵车缓缓驶离龙华殡仪馆。本报记者刘定传摄

未竟遗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