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问题大智慧第11篇:倒挂促油价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0:38 财经时报

  特约记者 辛秀

  在2005年发生的一系列“奇特现象”,把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之弊表露无遗:成品油的走私路径发生了逆转,过去是从境外往境内走私,现在则是由境内往境外走私。

  在“油荒”最盛的时候,有消息说,中国某国有石油巨头,通过不同渠道,在国际
市场上抛售了数百万吨成品油。

  这让国内原本供给即不足的成品油市场更加紧张,也让这个石油巨头,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

  价格倒挂

  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参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的市场价格来调整。政府按照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制定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在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浮动。当中准价波动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将相应调整国内零售中准价。

  但为防止国内通货紧缩,政府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调整油价是否会加剧经济波动,考虑到相关的行业以及消费者的销售能力,即便涨价,涨幅相对也是很小的。这样一来,国内与国际的差价就会越来越大。

  目前,国际、国内成品油价格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差,并且相差30%以上。于是,部分企业通过正规或者非正规的渠道,将油品抛售国外,赚取巨额利润。大量低价成品油被跨国石油经销商大量出口到境外,而中国的成品油市场供应却相对短缺。

  世界银行在最近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目前零售油价比美国低三分之一,或者仅仅相当于一些欧洲国家的三分之一。严重偏低的油价对供应商有“为渊驱鱼”之效,它把油品“哄”到出价高的地方去了。

  巨头叫屈

  但这一切的“过错”,“石油寡头”并不看在眼里,相反却为自己频频叫苦。中石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表示,“近年,燃油市场‘批零倒挂’现象严重,导致了炼油企业进了高价的油,成品油却是相对偏低的,出现了亏损的情况。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上半年石油的加工与炼焦业亏损已经达到了42亿元。石油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必然会影响到国内成品油的供给。”

  《财经时报》了解,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巨头占据了国内石油加工和供应的90%,而地方炼油厂仅占10%。作为国内石油业的两大巨头,集上、中、下石油业务一体化,实际上亏损在完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此外,原油在提炼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价值不菲的附加产品,并不意味着全亏。作为石油巨头在整体上仍然盈利,出现亏损的,仅是其炼油环节。

  发改委

能源所高级顾问周凤起表示,现在正是石油巨头发挥作用的时刻,享受了长期的丰厚利益,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了。国内垄断石油企业有义务保证燃油市场的供应,“国家不可能一直拿财政收入为他们埋单”。

  完善价格体系

  高世宪还告诉记者,去年国际市场油价上涨了30%以上,而国内

汽油价格只上调15.72%,这已足以说明中国的成品油定价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目前,国家已经将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但此次油价改革的出发点,仍然是“政府调控油价”。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市场定价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在短期之内,国家放开市场的可能性不大。

  据悉,目前基本确定的改革主基调是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微调。缩短目前“一个月跟踪法”的时间跨度,改为两周跟踪法。此外,逐步放开成品油定价权,从“滞后定价”逐步过渡到“实时定价”。

  另外,在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中,要改进采价期的计算方法,调整成品油调价参考的外部条件,抑制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滞后可能带来的投机行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