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大智慧第23篇:新贫油时代来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0:43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陈娟 2005年,中国能源四面出击。也就在这一年,世界石油价格几近疯狂。8月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受阻于政治因素,但是在俄罗斯、中亚等地区,也还算有所斩获。经济高速增长,消费需求大增,中国进入石油消费性短缺时代
2005年8月1日,执政23年的沙特国王法赫德突然去世,来自世界最大的产油国的噩耗,使得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首次突破60美元。27天后,在美国新奥尔良登陆的“卡特里娜” 飓风,将油价“吹”上了每桶70.85美元的历史顶点。 卡特里娜在密西西比平原肆虐的时候,台风“泰利”正在横扫中国华东六省,由此引发的一场“油荒”,则开始在整个南中国蔓延。 自从40年前,中国摘掉了由于供给性因素的“贫油国”帽子后, 2005年之夏的这场前所未有的“油荒”风波,表明中国已经由于消费性因素而再次进入“贫油时代”。 掣肘中国经济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石油生产基本能够自给有余,同时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达到了70%以上,石油的比重则一直低于20%,中国因此一直身处国际油价潮起潮落的波及范围之外。 随着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中国对石油的依存度大大提高,同时石油能源消费比重也在2004年首次超过20%,达到了22%。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中国再无可能置身事外。 “高油价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战略室主任高世宪认为,高油价将会对中国经济造成直接影响:外汇支出增加、净出口减少,进而降低GDP增长率,并拉动物价上涨。 这种作用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生产成本上升致使产品竞争力下降;间接的因素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国际收支出现困难,进而降低其进口能力。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指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桶并持续一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减少0.75个百分点。 而中石油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油价每上涨10%,将使中国GDP增长至少降低0.1%。由于油价高涨,2005年中国仅进口石油一项,就需要多花费约70亿美元。发改委能源所高级顾问周凤起预测,如果油价继续上涨,它也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从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油价上升可能使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增长”。 而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高油价的影响主要将体现在石化行业下游成本上涨过快,对汽车等相关产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油价上涨,使得原油开采行业利润大幅度上升,而炼油和石油加工企业因“批零倒挂”,出现明显亏损。 安全或受制于人 从1993年开始,中国就已是石油纯进口国,目前则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消费国。中国石油年进口量已突破1亿吨,每年进口石油用汇350亿美元,石油外贸依存度已达到40%。国外专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增加到每年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到74%。 而中国却形成了“越高越买,越买越高”的局面。由于中国缺乏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定价的话语权,也由于中国没有原油战略储备,只能被动接受恶性抬高的油价,石油安全已经面临潜在威胁。 中国外来石油90%来自海路,其中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一旦遭遇战乱或霸权国家封锁,中国的海外石油供给,就有陷入停顿的危险。 此外,石油领域的竞争早已超出了纯商业的范围,富油国们开始“恃油而骄”,将石油转化为外交工具,在国际上讨价还价。而欧美投机商在油市中兴风作浪的能量,同样越来越无法让人忽视,具业内人士分析,对冲基金的操作方向,几乎是国际油价在几个月内,从40多美元直冲70美元的唯一直接原因。 在对抗这一轮高油价的冲击时,美国表现出了极强的承受力,而在中美之间,两国在石油供应上不容置疑地存在竞争。周凤起认为,“双方都可能会加强对石油产地影响力,以此方式来解决需求问题。” 2005年12月22日,“中国-欧佩克能源对话”机制宣告正式建立,两者间的“真空地带”被扫除,中国的话语权得以加强。但是这种“话语权”能够带来多少利益,也还难以判定。 四面出击 双“管”齐下 中国70%的进口石油供应来自中东、海湾地区。但是这一地区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明显,中国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俄罗斯、中亚以及北非等地区。 2005年8月,中海油退出收购优尼科之后,中国在俄罗斯、中亚地区,却有了可见的收获。高世宪认为,中俄、中哈陆上相连,输送便捷,不仅体现了“能源来源的多元化”,还提高了能源输送的安全系数。 目前,俄罗斯正在紧锣密鼓筹建远东输油管道(泰纳线),2008年11月交付使用,输油能力将达3000万吨。另外,俄罗斯还准备加速向中、韩修建天然气管道。此前,俄运输部长列维京也表示,将下决心投巨资改造通往中国的铁路,届时,俄每年通过铁路对华输油能力将提高到3000万吨。 哈萨克斯坦在对华输油上也不甘示弱。一份数据表明,1993年—2004年,进入哈萨克斯坦的300亿美元外资中,40%都对能源“情有独钟”。由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的石油管线在2005年已经建成,初期年输油量1000万吨,以后要达到2000万~3000万吨,不仅运输份额油,还运输其他油田以及来自俄罗斯的油。 10月5日,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承建的第一条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并正式投入运营。年输送天然气52亿立方米。 10月25日,中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总价值约为41.8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案,开创了中国石油企业整体收购海外油气公司的纪录。据了解,该公司年原油生产能力超过700万吨。在哈萨克斯坦拥有12个油田的权益、6个区块的勘探许可证。 在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收入囊中后,中石油与中石化联手,出资6亿美元收购苏丹一处油田的钻探权。初始产量为每天2万桶。 在这之前,9月,两巨头曾联合出资14.2亿美元,购得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和管道资产。 此外,12月24日,中国和朝鲜签署了一项在黄海海域共同开发油田的协议。 最近一年,中国还与中东、印尼、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谈成一批石油、天然气项目,共3000万吨,对弥补中国能源不足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备”无患 目前油价的高位运行,一般被解释为全球石油需求增加所致,这其中,进口量增加较快的中国往往被指责为石油价格上涨的祸首。 国家信息中心能源问题专家牛犁表示,中国给世界创造了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从世界获取资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全球化配置的必然,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有些莫名的“担忧”实在多余。 为了确保能源安全,中国已开始着手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制度,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石油危机。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高世宪表示,中国政府已经筹备设立一项外汇基金,资助海外能源并购,并在企业的海外资产发生枯竭等突发情况时,以此规避企业的投资风险。 此外,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韩晓平也认为,中国的石油企业要坚持“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力争掌握更多的国际油气资源,提高抵御高油价的风险能力。“我们应当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从国际市场上获取发展所需的石油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