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大智慧第18篇:角色更多与声音更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0:48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易强 “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大辩论,还不等于是中国威胁论。”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美国问题专家、研究员傅梦孜说。傅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这个研究院成立于1980年,是国务院在国际问题上的智囊机构。与美国布鲁金斯学
傅梦孜告诉《财经时报》,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美国的“中国威胁论”至少有三个变化:参与的角色比以前多;反对这个论调的力量也在增长;内容比以前更丰富。 参与角色更多 四个多月前,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上,傅梦孜曾经撰文指出,虽然首唱“中国威胁”的是日本,但就影响而言,美国才是“中国威胁论”发源和扩散的主导国家。 他写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中国威胁,还是威胁中国”。在傅梦孜看来,“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在较长时期绝不会罢休,将伴随着中国艰难而曲折的崛起过程。 实际上,在2005年的上半年,美国关于中国崛起的大讨论,是“非常的尖锐和激烈”。这种讨论不等于“中国威胁论”,但里面夹杂着比较强的“中国威胁”声音。 傅梦孜告诉《财经时报》,与以往几年相比,参与讨论的角色要多得多。 他们来自不同的利益集团、保守团体、行业与产业协会、保守的媒体、保守的智库学者、像米尔斯海默一样的大学教授、宗教人权组织、五角大楼与国会的一些议员等。 而以前唱这种论调的角色,仅停留在民间组织、学术层和国会等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布什政府的一些重量级大员已参与其中,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中情局长戈斯等走到桌前台面,公开指称中国军事现代化对美国将是一个“直接威胁”。 “这些人的地位与影响,使‘中国威胁论’已影响到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 也有对立观点 傅梦孜认为,持有“中国威胁”观点的人,除了一些充满敌意、充满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执的人以外,有不少是被误导或出于不了解情况的本能担忧与恐惧。 在傅梦孜看来,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大辩论中,“中国威胁论”虽然高起高走,但并未一边倒。“对中国发展的前景持‘不确定’论者仍占多数。” 傅梦孜指出,美国的不少战略家熟知中国,熟知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与复杂性。虽然强调美国利益,但对中国的看法更为理性,不愿随意定论,把中国逼向美国的对立面。 美国国内不少重量级学者和政治人物,站出来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如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 特别是布热津斯基,他在与米尔斯海默的公开对决中强调:中国正在崛起,迄今为止是和平地崛起。中国领导人并不倾向于向美国发出军事挑战。 米尔斯海默曾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文中称,随着国力的增长,中国将在21世纪推出“亚洲门罗主义”,把美国赶出亚洲,因此,“中美必有一战”。 在2005年,这位叫嚣者老调重弹。他在《外交政策》杂志中,推出《巨人之间的冲突》一文,断定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如果中国今后几年继续大力发展经济,美中甚至极有可能爆发战争。 作为附和者,记者卡普兰在《大西洋月刊》撰文说,中东仅仅是雷达屏上显示的一个点,而美中在太平洋的军事竞争将决定21世纪,中国将是比俄国更为可怕的对手。 内容更丰富 不过,傅梦孜还是告诉记者,尽管这些媒体鼓噪得厉害,但依然有一些好的趋势。特别是《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等重头报刊。 在这些报刊杂志的报道中,最近在中国问题上有不少相对客观、理性的评论,或者把两种不同观点的文章摆在一起。“这在以往都是难以想像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西洋月刊》,这份杂志以往是绝对的反华媒体,但是,今年却曾有过一组报道,持与“中国威胁论”相反的观点。 比如本杰明·施瓦茨,他就在《大西洋月刊》载文说,认定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造成冲突,这是对历史的误解。 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傅梦孜告诉记者,美国的中国崛起大讨论,其内容非常非常广泛,不光是军事问题,也不光是经济问题,还有中国未来的战略意图。 美国现在十分关心的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 以往的“中国威胁论”,如无根无据的《考克斯报告》、“中国间谍案”、“政治献金案”和“李文和案”,也以危害美国家安全为由。“但此一波的威胁论者,好像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以往多夸大中国军事威胁,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仍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三倍夸大中国军费,认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大国,并夸大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军事威胁。 但除此之外,“经济威胁论”、“外交挑战论”、“排挤美国论”、“技术侵蚀论”等同样突出表现出来。 他们甚至怀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要求美军撤离中亚,是因为“受了大国的胁迫”;东亚峰会是要“排挤美国”,中国开展地区合作是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深入拉美,则是挖美国的墙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