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接世界血脉第9篇:八成券商生死难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1:09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牛丽静

  在外资投行不断进入、本土券商相继出海的双向碰撞过程中,本土券商不断感受着国际资本市场的秉性,惨烈的竞争,更激发了它们要迅速提高竞争实力的冲动

  中国本土券商与中国股票市场的整体境遇似乎完全相似——直面内忧外患。

  随着中国金融业整体开放步伐临近,中国证券市场的大门在逐渐敞开,国外投行对中国虎视眈眈,而国内券商因竞争过度,内伤不断。

  不经意间,“羊群”中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狼”的身影。按照券商圈内的话说,“羊跑不过狼,就会被吃掉;狼追不上羊,就会被饿死”。

  要想与“狼”共舞,本土券商必须涅(上般+下木)重生。

  刚刚过去的2005年,证券公司的日子依旧艰难无比。更让人揪心的是,在经受了5年空前的衰退和危机后,2006年究竟是柳暗花明还是穷途末路,难以辨明。

  可以预料的是,未来的一年,券商之间的洗牌频率还将不断加快。

  政府救助

  截至目前,可以暂时松口气的本土券商只有27家,它们分别是被中国证监会圈定的13家创新类券商和14家规范类券商。

  27,这一数字在中国约130家券商中的比例是21%。

  2005年,券商风险大规模暴露,证券行业千疮百孔。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规模超过1000亿元,100多家券商无论大小几乎都涉及委托

理财纠纷,所有的问题券商更都牵涉国债违规回购业务。

  为了防止风险蔓延,证监会开始对券商实行“分类监管”政策,根据券商资产质量、业务水平、风险管理、合法合规等指标,证监会将它们分为A、B、C、D四个等级。A类为创新类券商,B类为规范类券商,C和D意味着被购并或被关闭,是洗牌的首选对象。

  2005年5月,中央银行宣布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面采用注资的方式重组券商。由此,政府再造券商的大门开启。

  背靠财政部的银河证券优先获得注资似乎在意料之中。2005年6月,汇金和财政部分别出资55亿元和15亿元重组老牌券商银河证券,并成立银河金融控股公司,再由银河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子公司收购银河证券部分业务。

  另外两家老牌劲旅——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绝佳机会。2005年8月,汇金分别向申银万国、国泰君安提供40亿元和25亿元资金支持。

  在整个政府主导的券商重组过程中,最大的赢家非中信证券莫属。中信证券联手建银投资重组华夏证券,借机将老牌券商华夏证券收至麾下。这一手笔令业界艳羡不已。

  外资汹涌

  对于早已对中国证券市场垂涎三尺的外资投行而言,2005年是收获的一年。

  它们不仅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获得意外的对价收获,令其发出“中国政府疯了”的感叹;更从大量优质企业赴海外上市当中赚得盆满钵满。

  令外资投行惊喜的还有,在中国券商行业大整合中的机会中,外资投行觅得进入良机。以往,外资金融机构持有中资券商股权不能超过25%,单个外资金融机构持有的股权不能超过20%。但瑞银集团在重组北京证券时却突破了这一限制。

  相较而言,券商大洗牌原本也是国有资本进入的良机,但与外资对重组券商的积极态度形成反差,国有资本反应冷漠,行动迟缓。

  一家券商的负责人在与国有资本接触的过程中,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国有资本有点类似

股票市场投资者中的散户心态——“追涨杀跌”。这意味着,国有资本基本不会对已经陷入低谷的券商施以任何青睐之举。

  虽然目前身陷困境,证券行业的前景却极为广阔。业内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的直接融资额平均每年将达到3500亿元。按照当前证券公司承销费平均为2.5%测算,整个行业未来三年仅这项业务的收入平均每年就能达到90亿元左右。

  本土券商出航

  在外资投行挤破脑袋进入中国的同时,本土券商中的佼佼者也在图谋“走出去”。

  这是主观发展的需要,更是客观环境所迫。

  2005年11月,中国证监会已经先后批准招商证券和中信证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