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省长”和他的乡亲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1:10 北京日报

  陈苏厚(左)和松梅村党支部书记林茂青在交流香蕉种植情况(2005年12月21日拍摄)。新华社发

  海南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的村民们以陈苏厚为荣,因为他是“全海南级别最高的农民”。

  陈苏厚,海南省原副省长,2003年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后回家扛起了锄头。他的家乡,却因为有了这位“回归”的农民,两年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将功补过”

  陈苏厚说他退休回乡当农民是“将功补过”。他对记者说,几十年来“官”越当越大,虽然他跑遍了全省300多个乡镇、90多个农场,却从来没有为家乡办过什么具体的事。“一次同乡亲们一起喝酒,大家说,你当副省长的时候到处抓水利建设,什么时候也该给村里抓抓水利呀。我明白,乡亲们这是在委婉地批评我呢。”

  南宝镇是全省有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为革命捐躯的烈士就有169人,陈苏厚的三哥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南宝又是有名的穷地方,39个行政村,省定贫困村就37个。其中又以松梅村为最,人均年收入只有千元左右。

  退休后回农村,陈苏厚早有此打算,不过在听了乡亲们的“批评”和细看了家乡的贫困现实后,他对退休生活的设计有了点小小的改变———“颐养天年”改为了“将功补过”。他在一篇文章中勉励自己“进亦有为,退亦有为”。

  “香蕉顾问”

  陈苏厚带着老伴一起退休返乡了。他在自家祖屋地基上盖了一座小院,开始过起了久违的农家生活。他在与乡亲们聊天中发现,种植结构单一是松梅村主要的“穷根”。四邻八村都种植了大量香蕉,而松梅村还是空白。原来1996年由省扶贫办提供种苗和化肥,村上曾经种了58亩香蕉,可由于没有技术,加之重粮食轻经济作物的传统观念作怪,把化肥挪去施了水稻,结果有种无收。拖欠了信用社的贷款无法再贷,自然就再无人种香蕉了。

  陈苏厚决定从带动大家种香蕉入手,摘掉贫困帽子。他挨户动员村民种植香蕉,终于有7户人家被说动了心,他便把这几户组织成一个互助性质的“香蕉合作社”,自任“顾问”。接着又“一手包办”起从筹资到寻找销售渠道的工作:说服镇信用社给贷款;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义务教村民技术;收获时节,又说服附近的香蕉种植公司帮助不懂市场的农民销售第一批香蕉。

  7户农民种植的54亩香蕉,当年即收入38.4万元,还清了6万余元贷款。眼见“呆账”变“活”,喜得信用社把全县第一个“信用村”的牌子挂上了松梅村村委会的门楣。第二年,“香蕉合作社”成员发展到79户,贷款33万元,信用社主任陈凤章还连问“够不够”?这一年,松梅村农民香蕉收入达到了300万元。到2005年,全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香蕉,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蕉村”。

  “编外村官”

  今天的松梅村,家家矮围墙、大庭院、小菜园,整洁清爽;灯光球场时有球类比赛,乡村公园建设初具规模;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引你参观他的圈养猪、沼气设施。村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绕村公路“一环路”“二环路”:5至8米宽的“一环路”通往每家每户,“二环路”则通往田间地头。

  村支书林茂青说,这两年大家种香蕉致了富,老省长就带我们搞起了文明生态村建设,“老省长是我们的编外村官,比我这个村支书管用。”

  村民们七嘴八舌总结出“编外村官”陈苏厚带领大家办的十件实事:修桥铺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农贸市场;牵线搭桥,开展联乡帮扶活动;修建卫生院;建设镇离退休干部和老年活动场所以及镇中心幼儿园;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改造危房;建立香蕉合作社……。陈苏厚却笑称:“说是办实事,其实就是起一个协调的作用。我当了一辈子干部,认识的人多,为乡亲们的事,找人帮忙,别人一般会买我个老面子。”

  “百姓情结”

  2003年冬,临高县组织冬修水利会战。当肩扛锄头的陈苏厚出现在波莲两分干渠工地上时,县委干部惊异了。面对大家关切的提问,陈苏厚一如平常地呵呵笑答:“村主任在广播上喊每家都要出一个人参加会战,我当然要来啦,我也是村民呀。”

  陈苏厚称自己是个有“百姓情结”的人,他写文章呼吁“要经常想一想,群众在我们心目中占什么位置,我们自己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多一点老百姓情结,少一点‘官本位’思想。”

  他倡议成立的香蕉合作社模式可说是“百姓情结”的具体体现。这个合作社采取的是“农民合作社+信用社+公司”形式,农民居主导地位———信用社根据生产需要提供贷款,产品出售时信用社人员到现场为农民当现金“管家”;公司提供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收取佣金。这个模式,既避免了“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处于“打工仔”地位、权益难以保障的弊端,又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省里专门在松梅村举行了现场会,向全省推广这种模式。

  陈苏厚说:“古人讲‘进亦忧,退亦忧’,我现在也是百姓了,‘忧’的仍是‘三农’问题。最近,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太及时了。我要利用身在农民群众中这个优势,多搞点调查研究。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为党中央分忧,为家乡父老尽力。”

  新华社记者唐小可金敏赵叶苹

  (据新华社海口12月30日电)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