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接世界血脉第11篇:中国对定价权不再沉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1:11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李文科

  一个国家若想争取到国际定价权,必要将此视为一项系统性的国家战略来通盘考虑

  中国的大宗商品需求就像是放在世界市场这块大砧板上的“一块肥肉”,几近任人
宰割。

  用“屡战屡败”和“玩火自焚”来形容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上的弱势,听起来有些刺耳,但不失客观。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石油、铜、大豆等许多大宗原材料的大买家,也是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需求的强大拉动者。但这种地位,丝毫没有为中国赢得大宗原材料的国际定价话语权和“主场权”,这一现象正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

  走进瓷器店的大象

  中国的现状,被国内一位资深期货界人士形容为“一头走进瓷器店的大象”。尽管大象的块头非常大,这一特点却无法成为自身的优势。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在多种大宗商品上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这被世界市场冠称为“中国因素”。

  仅2004年,中国部分大宗原材料采购就占到了世界总进口量的20%至35%。其中,铜进口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20.6%,进口依存度达65%;原油进口1.1亿吨,进口依存度约40%。

  2005年,中国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并成为全球第一大

铁矿石、铜消费国。

  统计显示,近几年,在全球贸易额每年3000多亿美元的净增量中,来自中国的贡献达1500多亿美元,几乎占了一半。

  就在中国消耗大宗原材料的比例不断上升的时候,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随之大幅上涨。从2002年底到2004年三季度末,铁矿砂、铬矿砂、氧化铝3种商品平均进口价格涨幅高达3位数,主要品种价格均创出近10年甚至20年新高。

  因

国际油价大涨,2004年,中国多付出了70亿美元;2005年因铁矿石价格大涨,中国
钢铁业
多花费近100亿美元;作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中国大豆加工业在2004年的损失超过40亿美元。

  中国在大宗原材料的进口方面,付出的代价在成倍增加。

  饕餮大餐

  据透露,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

  更可悲的是,“中国需求”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的意义,更多是作为国际市场上其他资本打击中国的武器,是国际市场上诸多热钱享受的“饕餮大餐”。

  究其原因,定价权的缺失弱化了中国的影响力。更进一步看,这种缺失将严重威胁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战略安全。

  当前,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主要分布于两个领域。

  对于成熟的期货品种和发达的期货市场的初级产品来说,其价格基本上由最著名的期货交易所标准期货合同的价格决定;对于尚未受到广泛认可的期货品种和期货市场的初级产品,其价格基本上由市场上的主要卖方和主要买方每年谈判达成。

  战略部署

  针对目前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现实,中国必须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两方面同时加速发展。唯此,才能利用“中国因素”的力量,构建对全球大宗原材料的影响力体系。

  除了建立良好的市场交易机制外,一个国家争取国际定价权更是一项系统性的国家战略工程。这要求中国政府必须对中国已经采取的一系列争夺定价权行动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需积极参与到其中。

  令业界倍感振奋的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已经不再沉默,并开始从总体上、全局上对该问题进行战略考虑。

  目前,中国正在酝酿建立战略储备安全机制;财政部、发改委和商务部准备联合在中国建立价格干预基金;商务部外贸司也在和其他部门一同完善中国的大宗商品采购机制,以集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的“集中采购方式”。

  作为加入到国际市场中的新手,中国要想获得最后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定价权的实质是利润分配权,既得利益者绝不会轻易退出舞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