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接世界血脉第20篇:利率市场化渐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1:21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钮键军

  新的汇率制度并未让中国在货币政策方面有更多的游刃空间。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刚刚起步,现实格局决定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汇率和利率分别是一国货币的对外和对内价格。从这种意义上看,汇率和利率更像
是一对孪生兄弟。

  与轰轰烈烈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相比,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显然被外界所冷落。但这并未影响到中国央行的改革热情。

  这是因为,利率改革不仅是

汇率改革的前提,更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业冲击的必要步骤。

  打造工具

  就在全球都将注意力集中在

人民币汇率问题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悄悄地迈出了更大步伐。

  2005年1月,中国央行以货币政策报告增刊的形式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这是利率市场化被提出的近20年来,央行推行利率市场化决心的最高调表态。

  在这份报告中,央行提出,要在2005年完成“建立完善的科学定价制度”的任务;同时,要加强中央银行利率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利率调控体系。

  此前,央行已于2004年10月打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下限,因此,2005年,央行一面督促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这一权力,另一方面,开始打造利率调控工具。

  5月16日,央行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这一规定的一个目标就是——完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央行希望通过债券的远期交易,来形成较为准确的基准利率曲线。

  为了能寻找到类似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中国基准利率,12月,央行开始推出“自动质押业务”,该业务所形成的利率将作为再贴现利率的一个重要补充。

  业界多数人士认为,经此完善后的再贴现利率,将成为央行调控利率的主要工具。

  踏步前进

  一切情况仿佛都在表明,中国宣扬了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将在近期进行最后的冲刺。央行还专门在2005年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要切实落实利率市场化的各项措施。

  但有关专家指出,2006年,利率市场化不会有质的突破。

  这是因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在中国的商业银行改制尚未完成之前,利率和汇率政策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依然是传统的存贷差。在各银行争相对信用较好的大型企业提供贷款的背景下,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几乎全集中在央行划定的贷款利率下限。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担心丧失存款客户,更是将各自的

存款利率普遍定位在央行给出的存款利率上限附近,这使得长期以利差收益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经营举步维艰。

  因此,在中间业务还未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之前,中国的央行恐怕不会贸然大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