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事”为什么越来越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2:31 财富时报 | |||||||||
选美是一场战争。 由商业化弹药推进的“美女巡航导弹”狂轰乱炸2005年,击“沉”了审美观念之“鱼”,击落了人性沉着之“雁”,幽“闭”了公平竞争之“月”,羞残了女性尊严之“花”。
2005 “美”不胜收 从环球小姐到“美牛大赛”,2005年,“美事”在各地都在热热闹闹地上演。 广东曾在半年内举办过“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东方新娘”等十余项选美比赛。除国际上众所周知的“世姐”(世界小姐)、“环姐”(环球小姐)、“亚姐”(亚洲小姐)之外,国内和地方范围的选美赛事也是异军突起。 主办方也是形形色色,既有凤凰卫视推出的“2005中华小姐”等电视台和其他传媒发起的选美,也有“上海小姐”、“大连小姐”等地方性选美,还有网络媒体发起的各种网络美女评选和广告公司发起的各类选美活动。 有意思的是,选美活动有走出人类社会之势。某地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奶牛选美大赛”,由7位畜牧专家组成评委会专家组,对“美牛”进行评选,据说其目的是“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奶业兴市’战略的实施”。 “眼花缭乱,美不胜收”,2005年看起来很美。 为“美女经济时代”插草标 电视广告充斥着美女,产品代言要找美女,新车推介少不了美女,商家开业、搞活动也要美女装点门面……2005,俨然已真正进入“美女经济时代”,而层出不穷、名目繁多的选美,正为这种时代插“草标”。 国内的选美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台,连一些国际性的选美大赛也纷纷取道中国,有三大诱因: 对国际性选美赛事和全球美女来说,中国具有极大诱惑力。世界选美组织欧洲办事处主任德塔勒夫·特西斯认为,作为世界选美组织WBO旗下三大赛事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项,2005第34届环球洲际小姐总决赛取道中国,首先是全球的选手对来中国参赛充满热情,认为中国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有十几亿的观众,“走进来”是迟早的事。此外,“神秘东方”还是很多参赛美女童年时代的梦想。 对于一些并不赚钱的选美活动来说,主办方赚得是名声。有关人士证实,有的选美活动单靠企业赞助费、选手报名费和培训费其实赚不到什么钱。目前中国的经纪人制度并不健全,冠军们的身价跟国外比低得惊人,想靠他们赚钱也行不通。但是,在所有的公关活动中,选美的“触角”最多,如果一家公司要构架它的运作网络,举办选美往往是最佳选择。目前国内大多数选美活动的“当家人”都另有一个主要产业来保障选美的投资畅通,选美虽然只是作为“辅助产业”,但它对广告商等方方面面客户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选出来的美女不愁“嫁”。百货公司、厂商,包括汽车、房地产等行业都需要大批美女做代言,许多美女比赛结束后就能与经纪公司签约,然后获得商业出场机会,从而吸引了众多天然或“人造”的美女对选美趋之若鹜。 “美事”透支的社会成本 在“美人计”大行其道的年代,如果对“美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却会得出忧多喜少的结果。选美泛滥正在悄然透支三大社会成本。 一是助长社会浮躁病。当“比美”成为一种从儿童到成年的习惯,“选美”成为一种无孔不入的纯商业行为,但凡经济活动总是要靠“美人计”来激活时,急功近利的群体心理、心浮气躁的社会生态的病菌也会不断滋长、扩散,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将为此付出代价。一些人甚至不惜“漂白”、“换脸”等极端手段来求“美”,说明在名和利的双重诱惑下,社会上对“美”的追求已越来越非理智。而选美活动越来越低年龄化,甚至二年级小学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班花”不做“班草”,也说明“美女风潮”,已侵淫到童心净土。 二是选美活动在公然挑战公平有序的游戏规则。很多选美都有猫腻存在。如果某大型选美活动的赞助商指定要某人得冠军,主办方很难拒绝这样的要求。由于中国选美活动开放的时间还很短,在目前的条件下,选美黑幕将不可避免,也让选美成为经济和文化联姻后生出的一个“怪胎”。 再就是玩赏眼光下对女性地位的践踏和男权畸长。把脸蛋当作商品,一部分选美已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其实是把女性视作了“花瓶”、“玩物”。美女当街沐浴、“女体宴”等另类“美女经济”,就是对女性的一种视觉强奸。 2005,当中国绝不缺少“美”的时候,我们对于真正的美,还需要擦亮眼睛,将发现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