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陈丹青为什么该闭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2:35 财富时报

  陈丹青递交辞呈了,除了指责,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其实,面对中国教育体制中的种种不合理,我们需要的是善于剥茧抽丝的“技工”,而不是只会谩骂发泄的“村妇”。因此,陈丹青这种看似很悲壮的辞职,充其量也就是一次矫情下的逃避。

  轰动源于《退步集》

  陈丹青,52岁,1980年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2000年,留居美国18载的他作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5年后,他决定辞职。

  陈丹青的辞职之所以成为了一个事件,是源于今年3月正式上市的《退步集》,《退步集》里收录了他的辞职报告。辞职报告中提到了辞职理由“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目前可谓是一个热门话题——热门话题势必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也就演变成了一个事件。

  不是辞职是理性离职

  事实上,陈丹青上任伊始便遭遇到了后来直接造成他辞职的现象。2000年,他的24名考生有5名入围,但外语均不过关。校方考虑到这是他首次招生,便同意将5名入围生转为“博士课程访问学者”。次年,这5位“访问学者”完成了论文选题,但是为了转成正式博士,再考外语,再度失利。陈丹青的首次博士生教学就这样失败了。

  硕士生考试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政治、外语关卡,陈丹青长达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有媒体这样报道。

  显然,面对自己极力抨击的种种“弊端”,陈丹青不仅“忍”了5年,而且一直在非常理性地履行着合同。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丹青的所谓辞职不过是合同到期后的正常离职。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具有18年的海外生活和5年的国内教学经历,但陈丹青留给中国教育体制的似乎只有指责。这便是他辞职的不理性。况且,他自己也公开承认“我无法告诉大家怎么办。对继续教书的老师们,我只能说,好好混下去,不要把饭碗砸了,千万别学我”。

  指责”政治”是个误读

  一直以来,陈丹青表示最不能容忍的是考试表格中的分数顺序:政治,外语,然后才是专业。这也是他抨击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的一大原由。

  若将“政治”和“外语”放在一起,人们首先会想到什么?是不是“旧的”、“呆板的”甚至“落后与时代的”?

  然而,从上文提到的陈丹青招考博士生、硕士生的实例上看,屡屡败落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而非“政治”。

  若将”外语”单独提出来加以指责,人们又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开始怀疑陈丹青在哗众取宠以及不理性了?因为你毕竟是在培养兼具绘画技巧和理论的博士、硕士,而不是靠绘画技巧谋生、出名的画匠。不懂外语的博士决不是现行教育体制所应该提倡的。

  这里,显然有些误读的成分。是陈丹青强行将”政治”拉进来以增加话语的分量?是媒体在借机炒作一个热点话题?还是兼而有之?

  当然,陈丹青除了抨击政治课外,还表明了对“学术行政化”的极大不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没完没了的表格、会议、研讨、论文,加上满坑满谷的教材,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臃肿庞大,像今天这样充斥办学的教条”。

  他在抹杀普遍公平性

  最为关键的是,陈丹青所指责的深层目标(也许他并未意识到)正是目前需要人们极力维护的——普遍公平性问题。

  若按照陈丹青的提议,取消政治、外语考试或将专业作为主要取舍标准,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境况?

  毕竟公立学校是国家资源,公民作为纳税人均有权利分享。在资源不充沛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些看似呆板却易于操作的机制予以筛选,不论是政治、外语,还是其他什么令陈丹青讨厌或喜欢的课程,前提是这一机制必须保证普遍公平性。至于培养天才的事情,至少目前还是交由私立学校去做吧。

  中国现行教育体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不同地域考生之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问题。因此,请那些像陈丹青一样在小是小非的问题上矫情地喋喋不休的人闭上嘴!以免混淆视听让人们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事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