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为什么撬不动房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2:40 财富时报 | |||||||||
有了钢铁杠杆,再加上七部委等多名大力士,竟然撬不动房价这块顽石,宏观调控难道把“支点”丢了? 自2005年3月开始,央行房贷新政、国务院“八条铁规”及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相继出台,新一轮宏观调控向疯涨的房价伸出了撬杆,近年来对房价怨声载道的老百姓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
宏观调控的效力一般要在数月后方能显现。然而,数月之后,房价仍是涨声一片。北京市建委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全市住宅期房均价为6809元/平方米,每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上涨了647元,比2季度上升了2%,每平方米涨幅接近400元,今年房价每季度都“芝麻开花”已成定局。京城的房价只是全国房价的一个缩影。 高房价如此顽固,到底是宏观调控的撬杆不够硬,还是政府撬动房价的力度不够,甚或是宏观调控根本没找到撬动房价的支点呢? 宏观调控只“稳”不压 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新国八条”,虽然曾被称为砸向高房价的“铁拳”,但这“八拳”只是具有宏观调控的指向性意义,对疯涨的房价,只不过是一招“隔山打牛”,并没有直接砸到“牛”身上。 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既是官方的调控新政,也是落实“新国八条”的具体实施意见。但是,无论是从文件标题中的一个“稳”字,还是从有关官员的解读话语中,都说明这份老百姓十分关注的意见,并不能为百姓带来房价降价的福音。 对调控新政,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曾有一番解读,称当前对房价调控的基本原则是: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法治,加强监管。但他也强调,政府并非在打压房价,而是为了稳定房价。 一方面承认投资规模太大,房价上涨太快,房价偏高,一方面只是试图以新政稳定而不是打压房价,透露给老百姓的是这样一个令人心凉半截的信息:当前至少政府是允许房价“稳”定在一个高价位上。这样的场面像一场戏剧:老百姓从开场白对剧情充满了期待,本以为是一出喜剧,不料等到最后,看到的却是另一种结局。 在很多地方,房价往往是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一个标杆。房价过高,忧心如焚的只是百姓,而当地父母官却会在同僚和上级面前津津乐道:因为房价高“等同”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的消费水平高。 在很多地方,如果本地房价低于兄弟县市,会被市长视为很可耻的事情。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官员就有了对抗宏观调控新政最直接的动力,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等“利益共同体”沆瀣一气,共同拉高房价就不足为怪了。 何时撬动“垄断”顽石 房价居高不下,通常被认为高成本以及供不应求是罪魁祸首,宏观调控似乎也没有想到应拿“垄断”开刀。 据房地产经济研究专家况伟大博士调查,高成本与高需求并未揭示出高房价的本质,房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垄断。他说,尽管北京市有几千家开发商,他们实际上并非在同一市场上竞争,构成竞争的只是相邻的少数几家开发商。同时,相邻竞争的开发商,其定价采取了价格领袖制的形式。也就是说,由首先来此地开发的开发商制定房价,后来者跟随其价格走。 价格领袖制实际上就是价格合谋或价格勾结,而价格合谋的实质是垄断。在其所调查的北京市27家开发商中,有2家开发商与其他开发商共同定价,有17家开发商跟随其他企业的房价。这也印证了房地产市场存在价格领袖制或价格合谋。其实,这种合谋和垄断,已经成了当前中国整个房地产业的一种潜规则。 房价被垄断,再加上房地产投资或投机行为拉动房价上涨,决定了房地产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价格上的持续涨潮。 这种阴暗的垄断无疑是调控新政应该撬动的一块顽石。但是,这块顽石底下的撬杆究竟在哪里?在2005年,人们很难看到。2005年政府对房价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真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依旧充斥着政府角色的缺位与越位。为何房价一上升,政府就紧张,百姓就叫苦?为何政府每次向房价弹簧一伸手,房价就会迅速反弹?为什么宏观调控力度越大,开发商和客户就越容易陷入胶着?为什么适龄人口以购买新建住宅为不二之选,而不是像欧美市场那样二手房交易格外活跃?这些宏观调控与房价的博弈迷局,只能寄望于2005以后的日子来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