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化复兴及大国梦想第4篇:中国汽车开到十字街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4:12 财经时报

  中国汽车走出去的思路分歧,基本可以用“国际化视野的分工”和“做自主品牌是发展的前提”来归结。2005年 ,何光远与龙永图短短几分钟的交锋辩论,将原本行业内的话题扩张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大辩论再次表明,中国汽车与世界接 轨,最需要解决的依然是思想问题、观念问题

  自主品牌VS盈利抉择

  龙永图认为,自主品牌的本质是一个汽车企业对于盈利的抉择问题。

  他解释说,自主品牌只有在给企业带来了利润的前提下才会在企业建立和发展。如果企业目前觉得建立自主品牌需要 付出成本或承担风险,同时又比较满意目前的盈利状况,这时企业自然对于自主品牌的渴望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这就是当前吉利、

奇瑞等一些相对规模不大的汽车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而一些规模更大、技术力量更强、生产设备 更先进的汽车企业却还没有自主品牌的重要原因”,龙永图认为。

  对于龙永图的论断,何光远很绅士地表示了反对。

  “企业是以利益为导向,但如果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满足于用拿来的产品获利,企业的未来将是茫然一片。我们 的合资企业,特别是这些企业的领导人,除了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掌握核心技术,逐 步建立自己知识产权,自己的品牌”。

  就在两种权威声音发生“交战”时,对于另一个问题,两位专家又提出了不同看法。“跨国公司对中国搞技术封锁, 以便长期向中国出口技术赚钱,更不愿意在中国搞产品开发,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扩大,这种情况会不会有所转变?”

  对于这个问题,何光远依旧用“利益”回答,“这要看国家的政策导向,通过引导,和中国企业搞合作开发,让外资 从开发中得到利润”。

  龙永图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时代,汽车业注定是一个国际化产业。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 不管是丰田的还是通用的,只要它的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开发和使用的,中国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它叫 什么名字就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

  “龙永图是站在月球上看待问题的,他的立意点很高”,汽车业界资深元老陈祖涛幽默地评价龙永图的看法。

  陈祖涛毕生从事中国汽车工业的建设,见证了汽车工业风风雨雨50年。争论至此,搞自主品牌需要多元化思维,并 用理性的心态看待和解决观念上的冲突。

  市场VS技术

  其实,“何龙之争”的背后是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中国汽车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下一步是继续走“市场换技术 ”之路,还是依靠自主创新开创新天地?

  伴随中国汽车工业一路走来的何光远,见证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他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汽车工业很弱小,而世 界上几大跨国公司的力量已经非常强,所以通过合资、合作,用市场换技术,加快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这在当时是符合中国 实际情况的。“但从长远考虑,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能就这么一条路走下去。”

  科技部原科技干部局局长金履忠是个没有走入公众视野的人物,对于争论的看法,他另辟蹊径。金履忠认为,自主创 新的对立面不是引进技术,也不是合资,而是产业资本合资,就是所说的“以市场换技术”。

  他解释说,以轿车产业为例,90%的市场换出去了,可换来的是什么?换来的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进入成熟期、 衰退期,甚至马上就要淘汰的技术。

  他举例说,1985年一开始生产了桑塔纳轿车,德国轿车马上淘汰了,20年当中德国大众换了四五次,上海大众 到今天还在生产20年以前德国大众的淘汰了的车型。

  即使是这些并不先进的技术,中方也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很多合资企业中,中外方尽管各占50%的比例,但 合资企业的话语权掌握在外方手中,外方拿走了主要的利润。通用在中国的汽车销量仅占其全球销量的3%,却贡献了20% 的利润,而大众80%的利润都来自中国。合资20年,所有合资企业都没有开发出自主品牌。

  对于中外双方各占50%比例的说法,金履忠也有话要说。他认为,尽管投资双方都是50%,但关键环节却全是由 外方说了算。

  “龙永图先生认为,合资企业有50%股份,中国有半壁江山,可见他不了解实际情况。

  金履忠认为,从企业领导权看,合资企业是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或者是车间。利润部分是按股份的比例50 %对50%,但是外方还有很多赚钱的手段“,外方通过技术转让费,零件的销售费,设备费,设计费等拿走了利润的大头, 同时为了国产化,把中国造出的零件拿到母公司化验,论证通过才能使用,到头来,我们拿的只能是零头。

  税收和工人就业是龙永图的全球市场化观点的有力法器,但金履忠并不赞成。“国家税收对合资公司有很多优惠政策 ,但民族工业却享受不到,也就是说,民族企业向国家交的税更多,同时,他们却承担着解决工人就业的压力”,金履中认为 ,这两点在民族企业都解决了,而且比合资企业解决得好。

  在一一驳斥了龙永图的观点后,金履忠再次强调了他的观点,合资只是特定阶段的一种路途,只有自主品牌才是中国 汽车发展的最终方向。

  思想VS现实

  贾新光曾对“何龙之争”这样评述,这是一场生活在不同制度里的对话,是一场过去和未来的对话,一场经济和政治 的对话。“这场辩论让我们看到,直到今天,市场的说服力似乎远不及被滥用的民族自尊这一武器。”

  在“何龙之争”的问题上,贾新光站在了龙永图一方。

  贾新光十分赞同龙永图提出的观点,即“一家外资企业进入到中国,只要它成为中国的企业法人,给中国政府缴税、 雇用中国工人,它就是本土企业”。在他看来,业界确实应该改变“只有独资的、国有的才是本土的,连民营的都不算”的计 划经济思维。

  贾新光表示,自己完全同意龙永图的看法。“11年前我国第一个汽车产业政策出台时,是发展独立汽车工业的最佳 时机,这个时机已经错过。现在,汽车工业已经进入全球化合作时代,制造利润已大幅下降,相反,围绕汽车的金融以及其他 服务产业的利润越来越大。”这也是现实所决定。

  上世纪末,全球汽车产业掀起最大一轮的资本兼并与重组之风:欧洲的欧宝、日本的斯巴鲁、澳洲的霍顿、韩国的大 宇等相继姓了“通用”;而欧洲的沃尔沃、陆虎、日本的

马自达等又改弦“福特”麾下;2004年,
上汽集团
收购韩国双龙 汽车,2005年,南汽集团又成功收购老牌的英国罗孚汽车。

  当然,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几乎所有的世界汽车巨头都在中国有了合资产业,他们共同构建起中国汽车生产大国 地位,创造的税收和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力量。

  国内90%以上的汽车品牌仍是合资生产的,公众的话题又转向了“合资企业能否搞自主品牌”上。

  对此,贾新光坚定地认为“合资企业里不可能产生出中方所有权的自主品牌,外方来中国的目的是推销产品、占领市 场,不是帮助你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要搞自主品牌只能自己做”。

  合资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开发出中国品牌的崛起,不能因为合资丢掉民族精神, 丧失了锐气、志气和上进心。对“汽车要不要搞自主品牌”持相反观点的金履忠,在这个问题上,与贾新光有着高度的一致, 他认为,需要用另一种角度来看。(贾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