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化复兴及大国梦想第7篇:自主征途困顿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4:12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陈晓鹏

  2005年是中国汽车国际长征元年——这一年中,中国汽车产业出口总额首次超过进口,出口规模不仅扩大,出口 地域也不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

  然而,走在新长征路上的中国汽车却一路颠簸。对“以市场换技术”产业策略深刻反
思,是2005年中国汽车界另 一道炫目风景。现在最急于走出国门的汽车企业,实力并不强,由于准备不足,技术和品质上缺乏足够竞争力,很可能带来负 面后果。

  “听说过,没见过,两万五千里。

  有的说,没的做,怎知不容易。

  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自己。

  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

  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歌词,与2005年中国汽车进军海外市场的艰难历程居然惊人的合拍。

  全球化与本土化早已不是新鲜话题。美国独立候选人佩罗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曾经提出一句口号:“让全球化停下来, 我要下车!”口号很有煽动力,但事实上,谁都无法让全球化停下来,也无法轻易下车。

  中国汽车也是如此——以往,更多的是被外资企业“全球化”,而2005年,中国汽车则表现出了走出去的勃勃雄 心。

  从这种意义上说,2005年是中国汽车国际长征的元年——在这一年中,中国汽车产业的出口总额首次超过进口总 额,出口规模不仅更大,而且出口地域也不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欧洲、北美等汽车文化发达的国度,都留下了中国企业们 潇洒走一回的足迹。

  然而,走在新长征路上的中国汽车却一路颠簸。

  长征冲动遭遇考验

  奇瑞进军美国市场先遭通用阻击,后因经销商资金问题暂告推迟;江铃陆风远征欧洲,却遭遇“碰撞门”事件;吉利 汽车马来西亚组装厂项目受挫;上汽收购罗孚未果,而南汽抱得罗孚归却难以独自消化——中国汽车企业进行国际化长征的冲 动,遭到了全面挑战。

  而此前有关人士做出的预言——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海外将面临政策、市场、品牌、渠道和标准等众多壁垒,也不幸地 逐一变成了现实。

  今年年初,奇瑞签约美国梦幻公司,准备在2007年正式登陆美国市场的消息,曾经令许多人倍感振奋。但是,由 于梦幻公司承诺的两亿美元研发投资无法到位而宣告推迟。这暴露的是渠道和品牌方面的问题。

  9月,正当陆风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吸引了不少注意力之际,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突然抛出一组碰撞安全测试 数据,矛头直指已经登陆欧洲市场的江铃陆风。ADAC称,陆风在碰撞试验中的得分是ADAC成立20年来最差的,毫不 留情地将陆风比喻为“一个徒有其表的铁皮罐头”。尽管后来陆风通过了德国技术检测协会(TUV)进行的碰撞测试报告, 但是负面影响已经造成,难以全盘挽回。这暴露的是标准和技术问题。

  接近年底,吉利和奇瑞的马来西亚直接投资设厂项目,也全部受制于马方新政而搁浅,则暴露出在新保护主义日渐抬 头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规避政策风险的能力存在缺失。

  没有根据地被迫边缘化

  尤其发人深省的是,这些急匆匆迈开长征脚步的企业,并非中国汽车市场上的主角,也不是中国实力最强的汽车企业 。事实上,这些企业在国内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心,走向国际市场是因为在外资巨头的“围剿”下,它们在国内市场这块根据地 里已经找不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某种程度上是挥师海外的无奈。

  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仍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这个高速增长的市场的主导权牢牢的掌握在合资企业手中,而合 资企业的控制权,又被外方越攥越紧。

  在四月的上海车展上,这一点显露无疑。几乎所有合资汽车企业背后的跨国公司都按捺不住地走上了前台,合资企业 里面外方的主导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通用、大众、福特、丰田、日产等企业都是以跨国公司体系为核心组团参展并发布消息 ,全面反客为主。中方合作伙伴则站到了不为人注目的角落。

  市场如棋局。在中国汽车市场这盘复杂的棋局中,一直存在着外资与中资之间的矛盾与博弈。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 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指出:“尽管目前中外双方的股权都是50%,但是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外方有话语权而我们 没有。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实际上已经从知识产权、品牌、产品技术来源、管理、配套、销售网络、售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实 际的控制权。”

  在研发、供应链、销售、服务等方面,外方赚到整个价值链上较多的利润,而中方只能赚到分配给合资公司的利润的 一半——有业内人士认为,合资企业更像一个加工厂甚至装配车间,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公司。

  合资企业的零部件生产体系也由外资主导,则使大量的中国零部件厂商被日渐边缘化——这也使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陷入被“釜底抽薪”的境地。

  技术缺失:步枪挑战大炮

  对“以市场换技术”产业策略的深刻反思,是2005年中国汽车界另一道炫目的风景。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表示,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 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的设计能力。对于跨国公司 本身来说,合资公司以及中方本部所产生的技术研发能力、所可能研发的新产品,都会对外方本部及其全球体系不利。

  “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上已经形成了对外依赖”,汽车界惟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如是说。根据《中国科技统计 年鉴》的统计,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危险的境地:2003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 为1∶0.07,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10左右。

  郭孔辉认为,“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成为一句空话,在这样的形势下 ,汽车业界有不少人仍然很糊涂!”

  技术能力上的不足,使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对手缺乏真正的竞争力——当国际巨头着眼未来几十年,研发燃料电池技术 的时候,能够自主开发出自动变速箱在中国企业中就已经足以傲视同侪,而自动变速箱,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

  资深汽车分析师钟师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指出:“现在最急于走出国门的汽车企业,实力并不强,它们进军发 达国家市场的策略仍停留在游击战的阶段,找个空子就钻进去。但是由于准备不足,在技术和品质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很可 能反而带来负面后果。这种心态,不仅表现出了企业的浮躁,而且显示出有关政府部门在

汽车出口的整体战略思路上,并没有 清晰的想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