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化驱动商业第6篇:资本刺激下的文化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5:17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韩雨亭胡劲华

  

  经济的复苏让中国人的文化和艺术到处充满中国符号,大家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灵感。在全球语境下,文物、国 学等在2005年突然呈现出异样的复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被认为有“文化复兴”意味的运动中,民间力量成为话语的主 流,资本成为其基本推动力

  如何认识今天全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如何去有序地修复、重构与坚守自己的精神?经济的复苏让中国人的文化和艺 术到处都充满中国符号,大家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灵感。

  全球语境下的异样复兴

  在全球语境下,文物、国学等在2005年突然呈现出异样的复兴。这是一场由知识分子、企业家、传媒以及政府共 同参与的文化复兴运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民间力量成为话语的主流,而且资本成为其基本推动力。

  资本的介入,自然改变了原来固有的格局,让死气沉沉的文化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资本的过度介入,又不 得不让人对“复兴”产生某种不安。中国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我们能够指望它再次创造文化奇迹?

  拍卖场上的价格竞赛,也是国力角逐的微观体现。1568万英镑巨资购买青花瓷罐,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 缩影。当我们把视线拉回国内,才猛然发现,一场气势宏大的文化复兴运动,正在资本的刺激和推动下显示出旺盛“活力”。

  2005年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估计在200亿左右,这与2004年的70多亿相比,已不难让人从中看出端倪。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无法统计的一级市场和民间交易,其活跃程度远远超乎人们想象。

  民间游资的文化诉求

  经济冲动往往导致文化勃发,新闻媒体则是最清晰的晴雨表。一批都市报甚至经济类报纸纷纷辟出专门的收藏和艺术 版面。

  

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包括凤凰卫视也相继开通了收藏频道,全国各类媒体纷纷开辟的艺术品投资或收藏栏目让 民众看到了内需拉动外需的景象。

  如果要评选最不怕收视率末位淘汰制的央视制片人,《鉴宝》栏目制片人敢拍胸脯,描写该节目主持人的一个不起眼 的帖子竟然能引出成千上万条跟贴。全国报纸纷纷报道,可见艺术投资话语权的升级影响力。

  而影响力是建立在强大的资本体系之上的。一位艺术投资人道出玄机,“人民币年中升值;存款利率连续两年在低位 徘徊;房产调控;股市低迷;江浙企业界人士全情投入,山西煤矿老板现钞购买,加上原有的收藏队伍,用发烧来形容2005 年的艺术品市场都不过分。”

  有媒体披露,温州财团正把1200亿资金砸向艺术品拍卖市场。温州财团的资金走向往往反映出我国游资集中的领 域,一位圈内人给记者估计:“目前,拍卖市场上的短线资金至少在一半以上。”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安东尼·桑克罗夫特对此进行关注,他在最新发表的《全球新富追逐艺术珍品》中,对全球艺 术品市场的火爆进行了分析:世界各地收藏家新贵追逐日益稀少的艺术珍品,使高端艺术品市场持续走强,中国等新兴市场买 家日增,使拍卖行前途光明。而目前在海外市场上,近年在对冲基金和衍生品交易投机中大赚一笔的美国人,逐渐成为市场主 力。

  率先迈入小康的中国新贵们也开始有实力和国际金融巨头们在一个场子里来来往往。北京社科院研究员沈望舒表示, 中国文化的世界贸易亮点频现,势头良好。在圣诞节期间,各国的文化市场上都充满中国文化产品的痕迹。

  拍卖背后的家国情怀

  7月12日,中国元代青花瓷罐“鬼谷下山”在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卖出1568万多英镑,合人民币两亿多 元!它在创下历来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的同时,也刷新了中国瓷器及中国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这个瓷罐也是 伦敦佳士得拍卖行2005年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一件艺术品。

  “鬼谷下山”青花瓷罐是通过电话拍卖的,古董商尚埃斯凯纳齐没有透露这位神秘购买者的任何信息,只说这位买家 “不是亚洲人,也不是英国人”。有人说这位神秘人物可能是一位美国收藏家,但只是一种猜测。

  这樽“鬼谷下山”青花瓷罐和其他七个同类古董的命运一样,它们虽出自中国,但无一留在中国。

  中国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主要分布在欧美、日本。在美国,有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主要为极其丰富的中国历代文 物珍品,其中以绘画、青铜器和地方志为大宗。

  全美大约有上千件中国古代大型青铜器,出类拔萃之作至少超过百件;美国收藏的中国地方志数量之多令人瞠目,仅 国会图书馆就收有中国各省、府、县志书约4000种。而欧洲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主要是英国、法国、俄罗斯、德 国、瑞士、瑞典,其中以英国为最,法国次之。

  大英博物馆里有汉代玉雕驭龙、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南北朝陶猎鹰坐俑、唐代黄玉坐犬和敦煌绢画、文书。巴黎 卢浮宫国立博物馆里的30000多件中国文物,瑞典国立东方博物馆里的彩陶和中国字画,德国博物馆里的中国书画……这 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粹部分的珍贵文物,现在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结,经济的复苏使人们重新想起了它们。

  青花瓷罐的再度重现刺激了华人收藏家的神经。在拍卖的当天,不少华人收藏家赶赴现场,他们逐渐结成同盟,只有 一个目的:让青花回归故土。但是,1568万英镑让中国买家再一次与青花失之交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买家没有能力 。

  当国学与资本联姻

  “2004年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年’,2005年可以称为‘国学年’,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围绕国学展开争论 。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又如废除科举100年纪念以及关于祭孔的争论。最近还有北京大学哲学系办国学‘老板班 ’和中国国学俱乐部正式开张的消息,国学正在热起来。”

  学者徐友渔在《国学该如何热起来》文章中所说的,是最近刚成立的“中国国学俱乐部”。

  “中国国学俱乐部”成立于2005年11月底,投资方是一家名为“长江隆科”的公司,该公司宣称斥资数千万在 亚奥商圈买一栋

别墅,作为俱乐部的办公地点。

  主办方称,与其他同类课程相比,中国国学俱乐部的成立旨在“经世致用”。俱乐部的招生对象必须是企业家或企业 的中高层管理者,学费为每人9800元,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相比,它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板”国学班。

  与“中国国学俱乐部”颇为相似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办的“乾元国学教室”,这里同样是一个 “老板班”,这个 班的学员大都来自企业老板,一年学费为24000元。

  “目前的‘国学热’露出商业化炒作和牟利的苗头,这是令人不安的。”徐友渔认为,这种以国学名义的商业行为, 与古代圣贤教导的“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背道而驰。他甚至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一种“趁火打劫”。

  兴起于20世纪初盛于20年代的国学,几经波折,又在经济发展的今天重新复苏。这其中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 视,也有对曾茫然崇尚西学的矫枉过正。但是,在资本大量进入的情况下,国学会不会偏离原来的轨道?

  如果把复兴国学理解为知识、教育方面的补课,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引起争议和构成问题的,是企图恢复传统思想 的正统地位,使中国回到“独尊儒术”的时代,那么复兴国学的前途是值得忧虑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