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展会上农产品“变脸”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1日04:55 浙江日报

  记者嵇哲

  本报上海12月31日电(记者嵇哲)茶叶“穿”上了小包装,竹笋根据用途不同开发出了几十个品种,生姜摇身一变,成了姜汁、姜粉……记者在浙江(上海)农展会上发现,针对上海等不同市场需求,我省农产品正在悄然“变脸”。

  在临安菜篮子食品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二三十个篮子一字排开,手剥笋、红油笋、老鸭煲笋干等40种形态各异的竹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总经理周玉林告诉记者,现在城市人生活节奏快了,吃东西也讲求方便快捷。针对上海市场,他们已经开发出50多个品种的笋加工品,其中开封即食的熟笋,就有八九个品种。

  把农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已经不是个别现象。绍兴名菜“干菜扣肉”的传统做法要经切、洗、蒸等多道工序,至少要花半小时时间,而且因为做菜人手艺的高低,味道也各不相同。而记者在农展会上发现的干菜扣肉,只需用微波炉一转,就是一道名菜。义乌的一名参展商将甘蔗洗净后截段包装,这个小小的创意为他招来不少顾客。

  以“会算账”闻名的上海市民也对农产品加工品算了一笔账:在农贸市场上买1斤生姜要花4元,一块生姜用不了几次就黄了,只能扔掉;而一瓶姜汁5块钱,可以用很多次,算下来还是用姜汁方便又省钱。

  来自天台的帝芙特茶业有限公司也在深加工上“掘”到了“金”。做纺织业起家的老板庞言良说,“我从茶农手里收购来的有机茶每斤成本平均要600元左右,而深加工成一杯一袋的小包装后,每斤茶叶折合要卖3000多元,利润比做纺织高多了。”

  “针对现代人寻求便利的消费心理,‘懒人经济’商机无限。”省农业厅有关专家指出,我省农产品应告别“傻大黑粗”的土样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深加工和精加工方面追求农产品更高的附加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