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吕梁扶贫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1日05:23 山西日报

  吕梁,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和希望: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近3年脱贫26万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764.8元。

  这是吕梁历届党委政府重视扶贫开发的成果。近年来,他们从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入手,把脱贫与发展、富县与富民、借助外力和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跳出扶贫抓扶贫,走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这块养育了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感受吕梁英雄儿女与贫困较量的智慧与豪情,感受他们走向富裕的热望和执着。

  移民扶贫:

  从“治穷病”到“拔穷根”,这是山庄窝铺农民脱贫的最佳选择

  石楼县的乡村公路蜿蜒曲折,广袤的黄土高原沟壑起伏一望无际,散落在山庄窝铺的土窑洞不时从眼前掠过,但大多已经人去窑空,陪同采访的县农业局长常建胜告诉记者:“主人已搬进了移民新村。”

  为使山庄窝铺的农民尽快脱贫,我们曾经不惜代价地通水、通电、通路、建校,但一场暴雨可能使道路冲毁,一次事故可能使饮水工程报废,一年大旱可能使他们重新陷入贫困。农民即便脱贫,抵御灾害的能力仍十分脆弱。

  既要“治穷病”,更要“拔穷根”。吕梁市实施移民扶贫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4万多祖祖辈辈住窑洞、缺水、缺电、缺医少药的老农民搬进了新农村,住上了新瓦房。

  石楼,是我省最贫困的县,不足百人的村庄占到55.7%,不通公路的占73.9%。总结多年的扶贫经验,他们把扶贫款捆绑使用,集中用于移民新村建设和配套产业开发。他们按照“进镇、沿路、下山、出沟”的原则规划建设,一大批漂亮的移民新村在石楼拔地而起。

  在马村移民新村,漂亮的小二楼在宽阔的马路两边依次排列,底层做商铺,楼上住人。“这里已建起新房164套,已有80户山庄窝铺的农民搬了过来。”灵泉镇镇长韩桂元喜形于色。

  “想不到进城几步远,想不到住上新瓦房,想不到吃水不用挑,想不到光棍汉找到新媳妇。”在容纳了1000多名农民的岚县康城移民新村,从深山沟搬迁过来的农妇梁惯香连用几个“想不到”来形容移民新村的好处。

  劳务扶贫:

  走出大山,打工赚钱,成为眼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十年九旱,一年不旱还是灾。”吕梁土地贫瘠,干旱冷凉,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许多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如果全市近300万农民被束缚在这块贫瘠冷凉的土地上,脱贫的难度可想而知。走出大山,外出打工便成为他们最现实的选择,也是吕梁市委政府着力推动的扶贫开发工程之一。

  2005年5月,本报以《走出大山》为题,在头版连发三篇系列报道,详细介绍了吕梁市劳务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目前,劳务扶贫成为吕梁山上最响亮的旋律,已汇聚成滚滚热流,全市45万名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城市,走向工厂。劳务经济挑起了吕梁农民增收的重担。柳林、中阳、文水、交口、孝义、交城6个县市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2004年,吕梁市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5.99万人,其中靠打工摆脱贫困的占到85%以上。

  产业扶贫:

  增强造血功能,激活自我发展能力,这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只能是权宜之计。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让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激活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这是脱贫的根本出路。

  沿着黄河边的兴县、临县、柳林、石楼一路走来,红枣树满山遍野,可以想象出夏秋之季的枝繁叶茂和硕果累累。这条红枣林带长320公里、宽20公里,覆盖四县1240个村庄,年产量1.2亿公斤,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核桃是吕梁市的又一大支柱产业。仅交口这个山区小县,核桃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8万亩,记者在温泉乡看到,公路两边新种的核桃树迎风而立,绵延不断。该乡人均2.5亩核桃树,2004年人均核桃纯收入500元。汾阳县以40万亩的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一。

  随着红枣、核桃、土豆种植面积与产量的不断扩大,如果不提前占领下游市场,种得再多,也只能成为别人的原料产地。如何变产业优势为市场优势?关键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吕梁市舞活龙头,带动龙身,激活龙尾,促进农民增收。

  基地在山上,龙头在山下。汾阳特达老总张前琪告诉记者:“吕梁市大力实施核桃战略,几年之内达到200万亩。这根本不用发愁,仅一个特达,吞吐量就是两个汾阳县的核桃产量。我们准备再上一条生产线,200万亩核桃全部消化。”该公司的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年创汇850万美元,是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创汇企业。

  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龙头企业成为农民脱贫的带动力量。天渊枣业年加工红枣245万公斤,带动农户3150户,户均增收1630元。在孝义,新上马了投资2000万元的金绿禾公司,吕梁山上的莜麦等小杂粮可全部就地加工转化。文水县大象禽业,直接带动养殖户1.2万余户,原料供应户8000余户,转化了近25万亩粮食作物。

  智力扶贫:

  一手抓农民培训,一手抓素质教育,让教育为农民脱贫提供精神和科技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吕梁市,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以下的就占了90%,这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吕梁市连续两年进行了农民素质大培训,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

  大培训促进大提高,农民有了一技之长,走上了靠科技增收之路。“习惯用自家土豆下种的岚县农民,经过培训后,开始抢着用脱毒品种,亩产量比原先翻了一番,亩增收500多元。脱毒种薯今年一下子推广了5000亩。”岚县县委副书记王殿梁深有感触地说。

  在抓农民培训的同时,吕梁市着眼长远,扎实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两年来,吕梁市撤并规模小、条件差的农村初中32所,小学1400所,共发展寄宿制中小学703所,有15万名学生从中受益。全市所有的县都通过“普九”验收。

  宽敞明亮的校舍,配套齐全的教学设施。记者眼前的方山县积翠小学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由该乡13所小学合并建起来的一所寄宿制小学,一改过去分散办学、资源浪费的现象。刘旭欢小朋友大方地说:“以前,村办小学就一个老师,一个班两三个学生,只教语文和数学。现在学校开设了英语、音乐、美术,还免除了学杂费,吃的比家里还好。”

  吕梁正在大踏步摆脱贫困,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蓬勃发展。

  本报记者米厚民(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