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大新闻人物与事件出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1日05:41 舜网-济南时报

  时报十年,感动你我。自2005年12月2日本报《时周末》刊出济南时报十大新闻人物与事件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共收到读者投票6000多张。经过广大读者热情踊跃地投票参与,本报层层统计筛选,十大新闻人物与事件评选结果揭晓。在此,我们对热情参与本报该项活动的读者表示衷心感谢!我们将从所有全选中的投票中,抽选出幸运读者予以奖励,获奖名单将于2006年1月2日公布。

  十大新闻人物

  张保国,“济南排爆第一人”,济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二大队排爆中队中队长,有过多次成功排爆的经历。2005年4月,本报对其进行了独家跟踪采访,其事迹在整个行业中引起轰动,正因此,他被授予全国优秀警察称号。

  马绪元,“泉城神捕”,为抓获犯罪嫌疑人多次受伤,本报从创刊起就一直追踪报道他的抓捕事迹,2002年,积劳成疾的他被确诊为肺癌,2004年10月,他永远地告别了反扒一线,成为泉城的反扒英雄,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活着的价值,本报为全市人民塑造了一个真实丰富的先模形象。

  李肇星,2001年2月24日,刚刚卸任中国驻美大使,时任外交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李肇星,来到济南时报做客。此后他在本报副刊上开设了诗歌专栏,颇受读者欢迎。

  常金月,山东玉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济南玉泉森信大酒店董事长、总经理,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省乒乓球协会副会长,省民主促进会副会长,2005年7月,与本报联合举办了首届济南市乒乓球等级联赛,成为与本报结缘的“乒乓老板”。

  张甜,本报关爱了十年的“黑孩子”,十年来,她的遭遇一直牵动着本报和广大读者的心,2005年本报《曾经的孤儿今又孤单》对她的报道,再次引起社会对她的关注。

  巩晓彬,山东男篮的一面旗帜,从本报创刊之日起,就是《时报体育》的常客。2003年,其个人传记《巩晓彬——一个关于男人、女人和篮球的故事》,作者就是著名体育记者、时报总编辑尹波,巩晓彬因此也成了本报的“传记人物”。

  张业爱,一位疾恶如仇的当代女侠,曾多次协助民警抓贼,从1998年起,她多次向本报提供新闻线索,本报也多次报道了她的英勇事迹。2001年,她走上了专业抓贼路,成为泉城名副其实的反扒女侠。

  闫宁,山东教育学院音乐教育系大四学生,2005年2月,看到本报策划的“感动中国,支教贵州”的系列报道后,毅然决定休学一年,跟随本报赴黔支教小组奔赴贵州支教,成为山区儿童的好老师。

  张文良,一位活着的烈士。1998年,济南战役胜利5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经多方核实,最后证实张文良就是一位活着的烈士。本报独家报道了他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秋,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来济参加济南战役纪念馆落成典礼时,点名与他见面、合影。

  卢福河,济南民工文明讨薪的倡导者,2003年11月,本报报道了他将手中9万多元的建筑费欠条卖掉给手下的兄弟们发工资回家过年的事迹,并由此开通了“民工维权热线”,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

  十大新闻事件

  它们代表了民声,传达了民意,它们真正体现了媒体的存在价值,它们吸引着我们的关注,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它们是十大新闻事件:

  ■黄台道口的生命守护

  1996年开始,本报连续多次报道了黄台道口的管理问题,引起市民的强烈共鸣,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1997年4月,为避免生命悲剧的再一次上演,本报记者毅然决定义务执勤,担当起黄台道口的生命守望者,本报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了各界的尊重,黄台道口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创办泉城新年音乐会

  1997年12月,本报发起创办了泉城新年音乐会,并注册了“泉城新年音乐会”这个品牌,此后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本报都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年音乐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九十六小时追踪黑猪

  1998年12月,时报记者不顾危险,连续几天深入乡镇进行了长达96小时暗访,揭开了“黑猪”、“黑肉”的产出内幕,对当时打击黑猪窝点、整顿猪肉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让山里娃的上学路不再遥远

  1999年,一篇《谁来帮山里娃圆梦》的报道刊出后,引来社会各界滚滚爱潮,同年8月,济南时报慈善学校建成,山里娃终于坐进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

  ■关注“蛙腿”孩子

  2000年4月,本报对市中区七贤镇井家沟村“蛙腿”孩子连续做了八篇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全国掀起救助“蛙腿”孩子的行动。

  ■独家报道洛庄汉墓发掘

  从2000年3月起,本报对洛庄汉墓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独家追踪报道,引起了轰动,2001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全国媒体跟进报道,洛庄汉墓轰动海内外。

  ■“母亲粮仓”,擦干母亲泪水

  2002年8月,本报《罕见旱魔肆虐济南》一文,报道了平阴等地的旱情,并发起组织了开往旱区的第一辆运粮车,此后,全市“母亲粮仓”送粮活动在本报的直接参与下轰轰烈烈地展开,长达一月之久。

  ■时报记者第一个走进非典病房

  2003年春,非典肆虐的时期,本报记者张恺欣走进非典病人定点医院进行采访,这是省内媒体记者第一次进入到“非典禁区”采访,由此,本报推出了“抗非”系列报道。

  ■“雪中送炭”温暖泉城

  2004年12月,为给贫困家庭送去温暖,本报开通了“呵护热线”,接受市民捐助。2005年1月6日,时报在“呵护热线”基础上正式发出认捐“雪中炭”的倡议,号召市民为困难家庭“雪中送炭”,直接捐助特困家庭230户。

  ■“泉城义工”感动济南

  2005年8月,本报推出了“泉城义工在行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四五千市民加入了义工活动,“泉城义工”已成为济南市公益活动的一个鲜明品牌,被广大市民认可,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系列报道。(本报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