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私家车将快速进入三镇家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1日07:39 荆楚网-楚天金报

  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 朱安璋 通讯员 黄澍)2005年11月24日,武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院与本报、荆楚网联手,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武汉城市交通公众调查,这也是规划部门首次就城市交通问题广泛听取公众意见。

  调查内容包括公交、停车、交通污染、道路拥堵、购车意向等五大方面,同时向市民征集交通“金点子”,以拓展武汉交通规划思路。

  截至前日,共有9800多名市民参与该项城市交通公众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公交车内拥挤、城区交通拥堵和停车难,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三大焦点。此外,未来三年内,有两成被调查者有意购买小汽车,江城快速进入小汽车社会。

  公交:车内拥挤,空调车票价有些高

  在对市民日常出行方式的调查中,65%的被调查者选择乘坐公交车,但在公交运行中,30%的被调查者感觉公交车内拥挤,尤其是上下班需要过江的市民,感受最深。而“等车时间过长,空调车票价高”也是反映较集中的两个问题。不少被调查者反映,对普通工薪族来说,乘坐空调公交车出行,一家三口的交通花销每月超过400元。

  市民徐新明等献计,当务之急是实施“公交优先”,在联系三镇的主干道上,多开辟公交专用车道,多开通“大站快车”,利用现有道路和公交快速过江。

  老工程师吴任农则献计,在三镇推行智能化公交,“进站先刷卡到站就上车”;武昌车辆厂的陈遥建议,可以三镇现有的铁路线路,开通通达远城区的铁路客运,方便市民进出城。

  记者从武汉市交委了解到,在地铁等轨道交通“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情况下,从今年起,武汉市将开始筹建BRT快速公交系统,即建设封闭的专用车道;红绿灯信号优先让公交车通行路口;先检票后上车;智能管理控制车辆运行等。根据初步方案,到2010年将规划建设4条快速公交线路,有望将三镇公交车运营的平均时速,由眼下的18-20公里提升至20-35公里。

  购车:未来三年,两成被调查者准备买车

  目前,武汉市刚刚站在汽车社会的“门槛”上,调查显示,未来三至五年,私家车进入家庭的趋势强劲。

  根据调查结果,19%的被调查者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添置小汽车,36%的被调查者对待小汽车发展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同时,也有超过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适当控制小汽车”。

  据交管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武汉市已拥有私家车11.8万辆,比前一年净增3.1万辆,增长率持续超过35%。按照此增长速度,2005年底,武汉市的小汽车拥有辆已经超过15万辆。

  据交通专家介绍,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当每百户家庭拥有10辆小汽车时,就意味着这座城市进入了汽车化社会,跨入私家车普及时代。若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以116万户家庭计算,目前武汉市每百户拥有私家车估计在13辆。“武汉市已经开始进入小汽车社会。”

  此外,由于武汉小汽车总量较小,基数偏低,加之武汉市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小汽车进入三镇家庭势头强劲,而此次调查也印证了这种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三年内,19%的被调查者有意添置小汽车,其中,近七成年龄集中在20岁-60岁,为小汽车的主力消费群体。

  武汉交通规划院有关人士分析,小汽车将快速进入三镇家庭,未来三到五年内,甚至“有望迎来井喷式增长”。

  不过眼下,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靠公交车出行,武汉交通已经“比较拥堵”,有超过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武汉市应该“适当限制”小汽车的发展,并大力发展快速、大运量的轨道公众交通,来代替汹涌而来的小汽车。

  停车:停车位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

  调查显示:在武汉交通日益进入机动化的同时,停车位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停车难已经成为眼下市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有57%的被调查者认为,武汉市车辆总量迅速增长,停车位相对增速缓慢,不能满足停车需求,武汉市的“停车位缺乏”。三成被调查者认为“停车位到目的地距离偏远”。

  由于三镇很多建成较早的小区停车位严重不足,停车难问题更加突出,近四成的被调查者同意,“适量提供小区内部道路进行停车”,而当务之急是新建社会停车场,提高建筑物配套停车位的配建标准。

  停车难已经引起市政府的重视,目前,武汉市正在实施三镇停车场规划,拟通过大力建设社会停车场、调高配建停车场标准、停车产业化等措施,来解决停车难。今明两年,三镇将集中建设多处社会停车场。

  交通污染:半数被调查者“尚能接受”

  随着武汉城市交通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噪音和汽车尾气等交通污染开始加剧。不过,城区“禁鸣令”实施后,交通噪音污染有所改善。

  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武汉交通污染“尚能接受”,但居住在主干道、交叉路口等敏感地区线的市民,对于汽车尾气、刹车噪音等交通污染,反映强烈,几乎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道路:三镇拥堵现象开始加剧

  随着机动车数量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三镇道路拥堵现象开始加剧。近七成的被调查者反映,三镇的交通状况“拥堵”和“比较拥堵”,并且三镇出现拥堵的路口、路段在明显增多,堵车现象在加剧;而认为三镇交通“畅通”和“比较畅通”的仅占5%。

  调查显示,对于产生堵车的原因,被调查者认为,除了“道路总量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管理措施不利”;其次,“行人和自行车违章太多”也是堵车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多种途径,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现有的道路网条件下,首先的、最重要的是“增加交管手段”,整治机动车、行人和自行车违章;其次,是“多修轨道”和“多修路”,加大交通设施的硬投入。

  按照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未来几年,武汉市将投资500多亿元用于道路系统的建设;其次,武汉轨道交通将迎来大发展时期,轻轨两段延伸、纵贯汉口和武昌的轨道二号线一期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工;连接武昌火车站和新武汉火车站的轨道四号线一期工程,也计划今年底开工。五年后,三镇将形成70公里的轨道交通路网。

  此外,武汉市将利用“西班牙贷款”、“世界银行贷款”,先期建立三镇内部交通区域控制系统,提高交管智能化水平,畅通重要路段、路口的交通拥堵。

   为城市交通出“金点子”市民热情出乎意料

  

  前日下午,获得“金点子”一二等奖的7位热心市民代表、武汉交通规划院的专家、本报及荆楚网相关负责人,在武汉交通规划院举行“武汉城市交通公众调查”座谈会,畅谈武汉城市交通建设和规划,并公布此次调查成果,为获得“金点子”一二等奖的7名市民颁奖(另外3名市民因缺少联系电话,未出席。)

  武汉交通规划院党委书记王迪彪介绍说,去年底,武汉市政府开始广泛征集2006年政府为市民要办的“十大实事”,其中公共交通问题位列其中。作为政府交通规划部门,应了解武汉市民对城市交通相关问题和发展方向的看法,于是,武汉交通规划院决定与媒体合作,开展这次公众交通调查。

  从调查过程来看,普通市民对城市交通的热情出人意料,市民对城市交通的关注程度,不亚于政府官员和规划工作者。此次调查结果,将为制定交通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参考,并将逐步反映到以后的规划工作中去。

  【市民“金点子”奖】共30名

  

  一等奖(2名)

  陈遥(武昌车辆厂医院)

  黄胆(武昌区武南二村151-5号三楼)

  二等奖(8名)

  夏绍椿(硚口区汉正街)

  沈雄飞(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

  陶凯(青山红钢城北京化工大学05届毕业生)

  李芳文(江岸区软件工程学院)

  严一新(江汉大学教育学院退休教师)

  徐新明(网友)☆

  吴任农(硚口区古田四路新墩住房开发区)☆

  徐祥孙(武汉市总工会后宿舍2栋401室)☆

  三等奖(20名)

  陈华生(南湖花园小区)

  潘焕强(汉口贺家墩常展里511号)

  詹满良(武昌区雄楚大街小何东村)

  郑莉(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研2004-11班)

  廖加林(武汉锅炉集团技术处)

  余祖森(汉口杨汊湖武汉市委党校)

  陈健(武汉大学工学部水电科)

  尹多黎(武昌区武珞路586号武锅附件公司)

  李涛(青年路106-2号)

  方世焜(武昌水果湖东一路南苑村19号501室)

  陈展方(武昌区南湖花园老区31栋一门102号)

  冼伟雄(解放大道688号10楼)

  何燕(汉口宝丰二路21号路路通公司办公室)

  刘植宗(汉口友谊路140号后3楼)

  杨楚才(青山区丁前街山岗村4号)

  王艳丽(武汉市青山区)

  肖大泉(武昌港山路10号292室)

  蔡源(武昌区粮道街办事处)

  刘红丽(武汉广场二楼)

  肖树林(湖北省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

  温馨提示:请带“☆”市民和以上三等奖获奖市民,于1月4日-15日工作日期间,携带有效证件,到汉口四唯路武汉交通规划院801室,领取纪念品和证书。

  “赤子”心系武汉 【花絮】

  

  汉正街的夏绍椿笔名“赤子”,是武汉市的“十大热心市民”,此次为武汉交通发展写下五六千字的“金点子”。在前日的座谈会上,赤子献上的“金点子”受到武汉交通规划院专家的肯定。

  赤子说,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血管,而轨道交通应该是城市的“动脉血管”,次干道、支路好比“毛细血管”,只有各方畅通,才能支撑整个城市的健康运行。武汉市可以从体制上整合交通资源,建立公交、轨道联运的模式,建立完善的转乘系统,同时发挥地面公交的密集优势,以及轨道交通的快捷、大运量优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