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户杭州家庭与一个打工家族三代人交往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06:43 都市快报

  记者 王雷

  蔡田恬是娇儿那封信的第一个读者。

  刚参加工作的蔡田恬是叶晓群的女儿。娇儿是陈现福的外孙女,在安徽念初三。

  在信中,娇儿说得知在杭打工的父亲丢了工作后经常喝酒抽烟时,“伤心地哭了好久”。

  “求求您不要这样好吗?”娇儿在信中写道:“正因为这样,您越要振作起来……我知道,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棒的、最能干的、最坚强的人。所以我坚信您一定能做得好的,对吧?请您一定要答应我好吗?”

  娇儿的母亲不识字,她让蔡田恬把信念给她听。

  “念了一半,我就有种想哭的感觉。”蔡田恬说,娇儿的懂事、坚强打动了她,更何况,娇儿自己还是很需要关爱的留守孩子。

  这封信后来在快报刊出(见都市快报去年12月20日报道)。也正是这封信,使我们有机会走近一户杭州家庭和一户外来工家庭,去倾听两个家庭横跨三代、长达十几年的交往故事。

  叶晓群打断陈现福:不要老是分什么城里人、外地人

  十四年后,叶晓群还清楚记得陈现福给她的第一印象:50岁的陈现福正在医院的锅炉房里铲煤,他有点秃顶,穿着一件中山装,衣服的袖口、肘口处有些脱线。

  陈现福是安徽舒城人,看到杭州人叶晓群时,粘满煤灰的脸上露出憨厚的一笑。

  陈现福有些秃顶,有人用杭州话喊他“瘌痢头”,叶晓群挺反感,说你们不要这样叫他。叶晓群在医院洗衣房工作。看到陈现福衣服破了,她说我来帮你补补吧。天冷了,她送给他一件毛衣。

  对一个外地人的尊重,叶晓群说和自己从小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有关。“生活艰难的人,如果有人对他们好一点,他们或许会记得一辈子。”

  这份尊重也赢得了陈现福的信任。他向叶晓群倒出了心里话:30岁就没了老婆,一人含辛茹苦把三个孩子带大。孩子成家了,家里太穷,他50岁还要跟着侄子出来打工……

  后来,医院不让陈现福烧锅炉了,叶晓群张罗着给他找了份新工作———在自己住的小区当门卫,每月工资五百多元。他得了阑尾炎,一下子拿不出3000块医药费,叶晓群知道后先给他垫上,还买了补品去医院看他……

  陈现福很感激,“你是城里人,对我这么好……”叶晓群打断他:“不要老是分什么城里人、外地人,我们都是工人。”

  陈现福就住在叶家楼下的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小屋里。一住就是将近10年。其间没回过一趟老家。年年过年,叶晓群夫妇都会叫他来吃年夜饭,但他总是推托。有一年除夕,实在拗不过叶家的热情,陈现福来了。令叶晓群夫妇诧异的是:他从怀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指着当时才十几岁的蔡田恬说:“过年了,给丫头片子的。”

  蔡田恬叫陈现福外公。几杯酒下肚,陈现福已是红光满面,至于红包,叶家是无论如何不收的。

  陈德芝得意地说:她是我在杭州认的大姐

  时光一晃,到了2001年。

  人和人相处的那份和谐都在点点滴滴很普通的事情里

  陈现福要回家了。他向叶家来告辞:“干女儿,”———他这时已经认叶晓群当闺女了,“好人啊,谢谢了……”

  陈现福走后,门卫换了娇儿的父亲———万其传。之后,娇儿的母亲陈德芝也来到了杭州,还有德华、德友、小苍子、小枝芝、小佘、小岚……

  德华、德友是陈德芝的哥哥,他们想当厨师,叶晓群就帮他们联系厨师培训学校。小岚是德华的老婆,她做人流手术后,叶晓群上门去照顾她,给她烧红糖鸡蛋、桂圆汤……

  更多时,这个打工家族把叶晓群当做可以倾诉的对象。遇到什么烦心事,他们喜欢找叶大姐聊聊。遇到什么困难,也喜欢听听叶大姐的意见。

  “好多老乡都羡慕我有这么一个好大姐,连老家都有好多人知道叶大姐呢。”陈德芝说。

  陈德芝管叶晓群叫姐。她每次回家,陈现福总要问:“你姐的情况怎么样?”临走时,陈现福总要托女儿带些家乡特产酱鸭、麻油、糯米,并一再叮嘱:一定要带给杭州的大姐。

  陈德芝的家里挂了张叶晓群的照片,亲戚朋友见了问:“德芝,这个漂亮女人是谁啊?”她就会很得意地说:“这是我杭州认的大姐。”

  蔡田恬盯着小风铃想:娇儿怎么会哭得那么伤心?

  2004年的夏天,蔡田恬第一次看到娇儿。

  娇儿刚念完高一,来杭州看父母。蔡田恬也正放暑假在家。娇儿给她的第一感觉是:一个蛮清秀的小姑娘。

  两个姑娘儿很快熟络起来。娇儿来蔡田恬家补习功课,看到电脑,娇儿说:老师教过了,但电脑我还没怎么摸过呢。蔡田恬打开电脑,“我帮你申请个QQ吧。”她给娇儿在QQ上取名小豆豆,QQ上要填写生日,娇儿说:咱们要平等哦,你也把生日告诉我吧。

  蔡田恬没想到,有心的娇儿在寒假里给她送来了生日礼物。这是她熬了一夜做的一个小风铃。

  11月,万其传被居委会解聘了,心情糟糕的他天天躲在小屋里喝闷酒,抽烟,娇儿知道这事后,哭了很久,并连夜给父亲写了封信,劝父亲“一定要振作起来”。

  收到信的那一天,蔡田恬说她临睡前盯着衣柜上的小风铃看了很久,心里想:那个活泼爱笑的娇儿怎么会哭得那么伤心?不知道晚上梦见爸妈了没有?

  蔡田恬后来把娇儿的信寄给快报。

  万其传告诉我们,看到报纸后,老乡比他还激动,都夸他有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儿,现在,他又找到了新工作,并把烟酒都给戒了。

  新年前的一天,蔡田恬给娇儿回了一封信,她在告诉娇儿这个好消息的同时,说,“你看到都市快报了吧,你打动了大家,大家都表扬你是个懂事、坚强的娇儿呢!现在你好点了吗?……马上要期末考了,预祝你考试顺利哦!

  昨晚,记者拨通了安徽娇儿的电话。她说已经收到田恬姐姐的信了,也看到了快报的报道,“这个新年好开心,爸爸又找到工作了,而且他答应我,不再抽烟喝酒了。”

  昨天,两人还分别表达了对彼此的新年祝福。

   很多时候,幸福感就是这么来的

  采访结束时,正要出门的蔡田恬送我们下楼。她很自然地挽着陈德芝的胳膊。楼梯口有点黑,见蔡田恬开锁不方便,陈德芝忙上前,“我来开,我来开”。

  陈德芝住的小屋有台窗式空调,这是一位居民看他们一家夏天太热送的,万其传说,“我哪好意思白要,好说歹说,人家才收了200元。”

  这些温暖的细节中,总让我想到媒体频频提及的一个观点———善待外来工,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冷漠与隔阂会制造

民工荒。冷漠与隔阂还会致命的,新年钟声快要敲响时,一位外来工在来信中绝望地说:“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我曾想过杀人越货。”

  从这个层面讲,留守儿童和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与我们息息相关。全国有2000万留守儿童,他们长大后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取决于我们今天如何对待他们以及他们的父辈。

  蔡田恬与娇儿两家14年的交往,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用蔡田恬的话说:“我们没有什么煽情的故事。”但正是这句话给我以启示:善待外来工,可以从我做起。一个微笑,或许能增加外来工的幸福指数,一声问候,也可能成为一份和谐的力量。

  他们是我的兄弟姐妹———在留守儿童的报道中,这句话曾让我为之一动,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出意味深长的东西。(王雷)

  (都市快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