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思路,是行动的先导——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出台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09:07 无锡日报

  本报记者葛明章莹

  12月24日,大街上节日的气氛渐趋浓重。辞旧迎新的关键时刻,《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中共无锡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上顺利通过。作为无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无锡最高决策层在新五年的施政方略,《建议》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无锡跨入了新一轮发展的新阶段。

  2006年,无锡快步奔向基本现代化的征程从这里起步。世界风云、国内大势、地方实情纵横交错,机遇中风险重重,困难中良机无限。无锡走到了“转型提升、调适整合”的十字路口。最高决策层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指出,无锡只有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在区域经济竞争和新一轮城市洗牌过程中,经受住历史检验。这成为研究制定《建议》的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5年是冲刺“十五”的关键时刻,面临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和谋划“十一五”发展大局的两大重任。

  无锡,既面临着“第一个率先”的完成,又面临着为“第二个率先”谋篇布局。这一年,决策的正确与否、规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无锡“两个率先”的成败大局,衡量着能否在400多万无锡市民面前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深度谋划早于2005年的春天。市委书记杨卫泽到任数月便马不停蹄对全市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亲历无锡五年艰难转折历程的市长毛小平则是夜不成寐。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两位决策者就无锡未来发展走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国际产业转移承接、长三角城市群雄逐鹿,风云际会间,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资源要素的瓶颈约束日益显现,经济国际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而新一轮竞争越来越显示出城市竞争的态势,如何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彰显形象特色,强化城市集聚功能,也已是摆在面前的紧迫问题。

  事实上,引发思考的,是这座城市长久以来无法释怀的两次辉煌。最高决策层在多次场合中提到,无锡创造了民族工商业、乡镇工业两次堪载史册的辉煌,在“十一五”发展中,无锡还应该抓住什么先机?还能够创造什么辉煌?应该用怎样的发展理念书写“新苏南模式”,让世界再次聚焦?这为无锡的决策者深思,更为无锡人共同关注。

  早在2005年初,市委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山水名城”为引子,对“十一五”发展思路开始理出了端倪。在当年春夏,以市委研究室的名义正式把“新苏南模式发展和研究”、“无锡‘五大中心’建设研究”、“无锡城市国际化研究”三大课题分别委托南京大学、上海浦东改革发展研究院和上海世界经济研究所进行前期研究,

  这一研究既是借用高层次的“外智”大视野谋划无锡的发展定位,又是让无锡的同志更理性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市级机关的同志开始感叹,优势就在面前,固步自封的发展是没有出路的,跳出无锡看无锡,借智引才看无锡,才可能驶入发展的“高速公路”。时下,一位参与《建议》起草的同志仍对这三大命题的提出感慨万千:无锡主要决策者的深度谋划,就是要高起点为无锡“强身健骨、重整河山”,这些理念最终会内化为提升综合城市竞争力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2005年,无锡发展的视野、胸襟和热情再一次拓展。八方贤能、众人智慧一次次在太湖之滨汇聚,赶超先进、不耻下问的调研学习贯穿始终。

  历时半年,二十余次易稿、十余次座谈征询,这部对历史负责的《建议》千锤百炼,恢弘出世。

  2005年,无锡市党政代表团出访次数最多的一年。从“7+1”产学研合作到赴“两东”考察农业,从长春首航到接轨上海互动,从学习苏北到蜀中招才,每次出访都是思想理念的刷新、发展思路的深化。这样的出访线路,清晰地反映了决策者对形势的判断及正在采取的对策。杨卫泽时常说,“无锡能不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地位,就看能否真正把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这三句话创造性地落实到‘十一五’的各项工作中去。”行动和决策呼应,实践和思路互动。

  2005年9月10日,市委常委会明确《无锡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起草工作方案,以市委办公室、研究室、发改委、规划局等“智囊”为核心的写作机构正式成立。市委常委会强调,做好“十一五”规划事关无锡未来发展,《建议》起草要切实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照搬照套的倾向、泛泛而谈的倾向。“三避免”的原则为《建议》最终的科学、务实引领了方向。

  决策者更善于从创造性的实践中拓展思路,更善于在科学民主决策中把握大局。市委、市政府领导从9月起陆续在市内外展开长达整月的调研,就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反复商讨,废寝忘食。与此同时,来自调研中的现实问题、创新思路很快反馈到《建议》起草小组。杨卫泽、毛小平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对《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出许多指示。杨卫泽多次批转有关“十一五”发展问题的材料给起草小组成员参阅,不仅亲自审核修改《建议》提纲和征求意见稿,而且还与起草小组成员逐字逐句碰撞思想。进入12月份,围绕《建议》听取各地各部门发展思路和意见建议的活动更为密集。从党建、经济综合部门到民主党派、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来自民间的呼声、建议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到达决策层,并很快随着《建议》的修改而纳入未来发展规划。由两院院士、知名教授、权威专家组成的市委、市政府高级“智囊”,也在这个关键时刻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八方贤能就《建议》草案提出严谨、深刻的修改意见。在最后一次修改中,起草小组成员集体工作至次日凌晨五点。

  作为无锡下一个五年的“作战”规划,《建议》起草历时三个多月,二十余次易稿。起草小组成员说,“一份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建议》,必须是广纳民意、广集智慧,并且经过千锤百炼而诞生的。”“计划”到“规划”的一字之差,其实是科学发展观赫然划分在两个五年中的分水岭。雄关漫道,征途茫茫,“创新发展模式”成为一座灯塔,给人指引、给人信心。转型路口,无锡再一次做出睿智的抉择。“创新发展模式”,成为《建议》关键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十五”成绩令人鼓舞,然而即将面临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国际贸易摩擦增多、能源紧张,土地和环境对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无锡自问:怎样发展?靠什么发展?往哪里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这是《建议》给出的答案。《建议》总体目标明确提出“把创新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主抓手,突出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三大任务,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保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建议》提出的“六大坚持”排列顺序几经推敲。《建议》把“坚持科学发展、探索发展新模式”率先提出,为“十一五”规划制定打下了主基调,在这一段中,又创造性地提出主要方针、主要追求、主要战略、主要法宝和主要力量。更注重把发展目标同构筑城市竞争优势的功能性产业、功能型载体、功能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把战略定位与战略抓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建议》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充分体现了市委的宏观引领和导向作用。与“九五”、“十五”相比,“十一五”《建议》从大量的数字指标转向了政策导向,更加体现党委政府的职能转变。

  “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努力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在这一既坚定不移又从容不迫地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无锡日益成熟与自如,从高远的目标人们可以感受到兼容并蓄的开放气度,更能体会敢为人先的气魄胆识,无锡新一轮黄金时期已显露端倪。

  “十一五”,无锡壮志凌云。第三次辉煌,值得期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