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局副局长称要增强我国在南极实质性存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15:48 新华网 | |||||||||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1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宗堂 2005年12月下旬,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为团长的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对南极中山站及附近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访问,新华社记者在南极中山站采访了陈连增。 将对“两站一船”进行大规模改造
陈连增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极地考察工作。目前,我国的极地事业正处于“十五”时期能力建设的具体实施阶段以及“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能力建设许多具体项目的实施都已经开始,如对长城站、中山站、“雪龙”船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同时要在国内建设码头、建立国内考察基地等,以形成较为完整的极地考察体系。对“两站一船”进行改造,形成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会满足当前我国南极研究的需要,而且还将大大增强我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的能力,以满足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需要。 陈连增说目前,“十一五”时期极地发展规划已经到了收尾阶段,此次考察访问,也是想看是否需要对这一规划做进一步的完善。在站区建设方面,初步规划包括,在对“雪龙”船改造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新的科学考察船,主要目的是增强科学考察的能力,尤其是要增强对资源、环境等方面调查的能力。“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在实现南极考察有直升机的基础上,添增固定翼飞机,在冰盖上建设一个小型机场,以利于今后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站的需要和实现多种方法运送我国南极考察队员以及利用飞机的手段进行科学调查等。 迫切需要加强考察站的能力建设 陈连增说任何一个国家所从事极地考察活动的水平以及它在极地所建立的考察站,都是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体现。发达国家无论从站区规模、管理能力、科研水平、资金和投入等都高出我们一个层次。 他说,这次对中山站进行全面考察后,我们更加体会到国务院批准我国“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项目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更加感到中山站的能力建设非常迫切。目前中山站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等大都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末建站初期的水平,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目前极地考察的需要,并且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不相适应。中山站改造完后的状况,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从科研设备上等,应该比现有状况都有大幅度改善。 谈到在南极内陆建立考察站工作的进展情况时,陈连增说,从南极大陆边缘建站到内陆建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从极地考察发展的战略上考虑,我们应该在内陆建立自己的考察站。很多事实证明,在南极这个地方,后来者是肯定要吃亏的。内陆站点的建设,总体上要遵循先易后难,先有后好的原则。可以想像,在高海拔、高严寒的内陆建站,无论从站区建设、后勤保障以及人员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困难。但就目前我国的技术保障能力和我们所具有的20多年的极地考察经验来说,只要我们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在南极内陆建立我国第一个考察站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做这方面的准备。 南极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评价目前我国对南极的科研水平时,陈连增认为,对南极的研究,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他说,目前如果把各国对南极的研究水平从高到低划分成三个集团的话,我国应该是处于第二集团。总体而言,我国的科研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对科学研究不能单单根据科学家的兴趣进行,而是要根据需要进行,要逐步实现对一些项目的常规观测;另一方面,对一些重点领域要逐步实现持续、深入的考察。 陈连增还表示,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增加投入。如陨石的科研价值不言而喻,目前我国的陨石拥有量达到4480块,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但由于科研经费的不足,也仅仅对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做了研究,这是非常可惜的。应该说,我国科学家在极地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不亚于其他任何国家的科学家,但往往因为技术、装备、资金等的缺乏,使很多研究无法深入进行。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要给自己的科学家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条件。 陈连增说,在南极,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科学的问题,它与国家利益密切相连。20多年来,我国开展的极地考察工作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争取和维护国家的权益,增强我国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