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牢记总理嘱托——通江县解决“四难”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03:03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05年12月30日,通江县纪红路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通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旅游干线公路开工。

  “这条长24公里的路修通后,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瞻仰先烈的愿望,促进通江红色旅游发展,同时带动公路沿线近5万人脱贫致富。”县领导说。

  数九寒冬,记者穿行于通江乡间。苍翠的山,清亮的水,绿色掩映中川东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

  70多万通江人通过艰苦奋战,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四难”逐步解决,温家宝总理在通江考察时的嘱托正在变为现实。

  流血流汗也要攻下“四难”

  通江是全国有名的“红军之乡”。70多年前,仅有23万人的通江就有5万人参加红军,有4万多人为共和国的建立英勇捐躯。解放后,受多种原因制约,通江发展非常缓慢。

  幅员面积近120平方公里的胜利乡,乡道和村道总长加起来仅40多公里,还有3个村甚至没有公路。该乡李岗坪村部分学生要提前4个小时起床吃饭往学校赶,到学校后也只能上两节课就必须往家赶,否则就会在路上摸黑。

  空山乡七星村“滴水贵如油”。老百姓吃水要到10多里远的河边去背,一天最多能背两回。因为缺水村民一年难洗几回澡,一月难洗几回脚。

  ……

  尽管这些年地方政府尽其所能连年修建道路,但大都因投入不足而局限于小打小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百姓的困难牵动着总理的心。

  2005年4月24日,温家宝总理到通江视察。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总理满怀深情地说:“我的梦就是让8亿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几千万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能够改变面貌。”总理高举右手,勉励通江干部群众不等待,建设美好家园,不胜不休。

  殷殷嘱托鼓舞着通江人。“我们不能让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英灵寒心,不能让勤劳纯朴的通江人民失望。就是流血流汗也要攻下‘四难’。”县委书记唐豹、县长周仁义大声疾呼。

  争分夺秒细化、完善实施方案;县级领导负起第一责任,部门单位分线定块。干部群众多年蓄积的能量,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关乎最大利益,才能激发最大热情

  关乎最大利益,才能激发最大热情。在通江任何一个地方,记者都能见到“在争中干,在干中争”的火热场面,都能感受到“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高昂激情。

  数九寒风如刀。12月24日晚6点,连绵起伏的大山雾霭笼罩。通江县毛浴乡村道建设工地上仍是热火朝天。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这条长3.5公里的路已完成路基工程,正在实施水泥砼铺筑。

  “我们就是要赶在年前把路修好,好把这个喜讯告诉总理。”村民们边抹脸上的汗珠边与记者交谈,他们看起来有些疲惫,但兴奋依然掩藏不住。

  宝光山村村民300多人都住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因为修路不便,政府下决心用水泥浇筑一条梯级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力严重不足,诺水河镇党委书记张洪祥等干部就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即使在母亲病危住院的日子里,他也坚持与群众一起修路不回家。

  “干部全这样干,我们还有啥子说的!”村民热情空前高涨。近200吨的水泥、砂石,硬是一背一背地背上山,仅一个月时间就创造了“高路入云端”的奇迹。

  新春村修建2.6公里长的水泥路时,人平要负担2米长的基础工程,全村还要筹集10多万元现金用于购买炸药、运输砂石等。征求意见表一发,同意率高达99%。远在新疆务工的任春立寄回1.5万元,在重庆经商的王崇辽为修建漫水桥捐款5万元。

  一条条宽敞的公路在通江人的汗水中朝深山延伸,一条条鲜艳的红线在交通图上不停地游走。2005年,通江完成37座小型桥梁、120处涵洞、1.1万立方米塌方清理和170公里病害路面整治。136个村747公里的通村公路已完成73个村460公里,交通建设配套工程全面启动。

  解决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的总体战同时打响。全县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28处,完成红层打井找水2200口,新建各类水利工程1891处。完成学校危房改造3.43万平方米,近11万贫困学生享受“两免”,贫困中小学生和优秀贫困大学生得到多种形式救助。全县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完成22个乡镇卫生院、120多个村卫生站的阵地建设。

  “四难”逐步解决,通江人的观念也在变。正在公路旁打地基准备修新房的浴江村村民饶国安告诉记者:“以前没有路什么都不敢想。如今路修好了,我把房子从山上搬下来建在公路旁是想搞贩运多赚点钱。”

  村前小河曾“欠下”4条人命的诺水河镇金家坝村,如今建起漫水桥。川东北民俗博物馆落户村里。宽敞的村道水泥路通到村头,整齐的连户石板路通到门前。村民曾明华正筹划依托自己两层共200多平方米的吊脚楼,建一个融吃、住、游、玩于一体的农家乐。他感触颇深地对记者说:“不是路修到了家门口,我哪敢去办这个项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江正通过解决“四难”而破题。

  ■刘霄郭亮本报记者罗仁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