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刻在大地上的丰碑——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04:42 山西日报

  2005年,塞北大旱,周边县粮食都减产,只有应县增产。解释应县粮食增产的奥秘,干部群众都说,这主要归功于农业综合开发。副县长赵兴仲深有感触地向记者介绍,自1990年被国家正式立项以来,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已走过了16年的历程。

  旱能灌、涝可排,30多万亩经过开发治理的土地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保障

  土地是农业之本,是农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实行连片开发,水田渠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相互配套。16年来,全县已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亿多元,开发治理土地面积30万亩。先后完成了南河种镇大西滩、下社镇石庄红泉滩、保安庄滩等八大片土地开发治理任务,形成了块状开发基地、条带开发贯通、30公里不断线的开发格局。

  中低产田的改造,使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路相通、旱能灌、涝可排的高产稳产的农业生产基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了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项目区内,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玉米亩产量比一般农田高出300多公斤。在项目区的带动下,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去年,全县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20多万吨,比开发前1989年的11.3万吨增加了8.7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项目区内,蔬菜生产规模扩张。特别是2001年接马峪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成后,迅速成为拉动全县蔬菜规模发展的示范基地。近几年,项目区又先后涌现出了赤堡村青椒、龙泉村萝卜、罗庄村土豆等一批蔬菜生产专业村,进一步带动了全县蔬菜种植向专业化、区域化、市场化发展。到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比开发前1989年的1.5万亩增加了26.5万亩,成为晋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县蔬菜产量每年稳定在6亿公斤左右,总收入4亿多元,仅此一项,全县每年人均纯收入800多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采访中,走进一位叫郭明的村民家里。一谈起农业综合开发这个话题,老郭就滔滔不绝地叫起好来:“自从农业综合开发到了我们村,打了井,修了渠,村里就能大片大片地种菜了。我家种了10亩菜,每年最少也能收入2万多元。”随意瞅瞅老郭家里的情况,时髦家具、名牌家电齐齐备备,电话、手机、摩托,通讯方便、出行方便,和城市人的光景没什么两样。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应县农业综合开发之所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关键在于他们认真总结完善以往成功管理经验和有效办法,抓住建前、建中、建后三个环节,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创新投入机制,推进了开发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建前严格抓好项目立项的招投标和项目工程的招投标两大环节工作,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工程管理从根本上遏制了“长官意志”、“暗箱操作”、“人情因素”等问题,增强了运作透明度。建中强化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创新投入机制。在工程建设中,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做到统一组织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并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同时,不断创新投入机制,为农业综合开发注入生机和活力。2003年,该县开发办在赤堡项目区试行了“大户牵头、小户合股,国家、集体、个人三级办开发”的投入办法。近两年,他们又以赤堡项目区经验为依托,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变化,调整并探索出了“大户牵头、小户合股、国家扶助、共同开发”的投入机制。新的投入机制,不仅解决了机井和输变电线路工程的自筹资金部分,而且解决了部分渠道和林网工程自筹资金的不足,以及农村取消义务工后农民投工投劳困难的问题。

  建后抓好竣工验收,完善管护机制。工程竣工后,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移交管护主体,明晰产权,一步到位。并加大林网管护力度,聘请专职管护监督员,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应。

  建设市场,培育龙头,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益

  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和推进,应县县委、县政府顺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适时拓宽开发思路,在建设市场、培育产业龙头上大做文章,逐步延伸产业链条,走产业化经营路子,有效地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在扶持蔬菜业龙头方面,1996年,该县多方努力启动了接马峪蔬菜批发大市场建设。市场于1997年7月竣工并投入运营,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400多万元,年吞吐蔬菜达6000万公斤,成交额近8000万元,产品已销售到全国27个省市100多个中心市场和400多家加工企业,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专业批发市场之一,成为晋北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地,有效地解决了以南河种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蔬菜卖难问题。此后,全县相继建成了北曹山青椒、下马峪葱头、大临河土豆及王宜庄、罗庄、西堡、杏寨、金城等10多家上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并配套建设了20多座大型蔬菜预冷库和加工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蔬菜销售和加工体系,使蔬菜这一产业得以持续做强做大。与此同时,各大蔬菜市场还带动了各类相关产业,以市场为中心,中介、信息、运输、劳务、餐饮、住宿、洗浴服务等产业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产业每年季节性用工达1万多人,每个劳力按平均4000元计算,总收入达4000多万元,不仅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力的就业问题,而且进一步带动了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安玉 本报通讯员童文佐 温晋华(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徐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