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追记唐山丰润区农业畜牧水产局农技推广站副站长崔国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09:23 河北日报

  云朵般的棉花该采摘了,火红的天鹰椒又该育苗了———去年深秋时节,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八军房村村民格外忙碌。然而,当听说我们是来采访以身殉职的区农业畜牧水产局农技推广站副站长、农艺师崔国谭的生前事迹时,他们都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围拢过来,抹着眼泪,争着诉说……

  1

  “老崔一天不下地就不自在。”现任丰润区农技推广站站长的张守存与崔国谭搭档多年,过去的一幕幕,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

  干农技推广辛苦啊,可崔国谭却从不怕“遭罪”———为完成大田作物测产,以决定来年是否继续推广某一作物品种,夏天,他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钻玉米地,测量所选地块的株高、穗位、空杆率、穗粒数等等;为测算小麦的亩茎数,给全区拟定科学的大田作物管理指导意见,冬天,他顶着呼呼的北风,趴在冰冷的土地上,数一平米范围内有多少株麦苗,一株麦苗分多少蘖;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观测小麦灌浆的速度,他都每两天往选定的观测点跑一趟,白天采样,连夜烘干,测量千粒重,整理数据,一忙就是大半宿……无论天气或地况多么不好,都挡不住崔国谭下地的脚步。崔国谭的病根儿就是这样落下的。1994年的一天,他下乡时遇到瓢泼大雨,被浇成了水人儿,因感冒诱发了心肌炎。可他并不把这当回事。自打1990年走上农技推广工作岗位,崔国谭的足迹踏遍了全区的几十个乡村,接受他的技术指导的农民有20多万人次。2005年1月3日,老崔去世前1个多小时,身患心脏病在家休息的他,还给张守存打了电话,说今年积温偏高,他们制定的轧麦、划根的冬小麦管理技术虽在区电视台播了,不知农民采纳了没有,他准备去丰登坞镇一带实地调查。张守存赶紧劝阻,可怎么也拦不住……

  现任土肥站站长的张凤敏,曾和崔国谭共事多年。她记得,1997年秋的一天,她同老崔等约好一起骑车下乡进行玉米田间考察,可老崔心肌炎犯了。看到他脸色不好,张凤敏连忙说:“你在家休息吧,需要的数据,我和小陈帮你记上就行了。”哪知老崔并不领情:“怕辛苦还能推广农业技术?我得去。”结果,那天他们骑车往返50多公里,考察了3个乡镇的十几个地块,每处选5个点测量,数据记了好多好多。

  2

  农技推广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可一个新品种、一项新技术即便经过几年的试验、观察,被证明适宜在本地区推广之后,农民接受起来,仍然有个过程。怎样才能让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用于生产,见到效益呢?

  崔国谭靠的是热情和耐心。李钊庄镇农技站站长张艳双不能忘记,崔国谭不但经常给送来新品种、新技术的资料或光盘,还经常下来协助他们搞培训。有些种子、农药农民买不到,只要言语一声,崔国谭准给捎来,价钱不加一分一厘。有些资料他们急需却很难买到,老崔不仅直接从出版社邮购后给送上门,还只收书钱,自己垫上邮费。

  有一年,崔国谭在李钊庄镇布点,搞抗虫棉的示范种植。尽管大力宣传、培训,群众还是有顾虑:光种子就60多元钱一公斤,再加上地膜、化肥,一亩地要大几百元的投入,如果不抗虫,岂不是拿钱打了水漂?平常很少说过头话的老崔,这时候却来了劲头儿,拍拍胸脯说:“我是国家干部,不是卖药的江湖郎中。如果这棉花不抗虫,你们的损失我来赔。”面对这掏心窝子的话,农民群众打消了顾虑。秋后一算账,示范户真乐了:抗虫棉不光一亩地比普通棉花增产20多公斤,还省了农药钱!

  大凡和崔国谭打过交道的农民,都会被他的热心肠感动。在人们眼里,他根本不像个干部。他下乡很少坐班车,几乎总是骑自行车;一个旧皮包,一双球鞋或布鞋是他惯常的装束。

  大漫港村党支部书记刘正国不能忘记,有年夏天,村里不少辣椒种植户发现辣椒叶长黑斑,种苗枯萎。对此,大家心急火燎。他一个电话打到农技推广站,老崔就蹬车子赶来了。尽管骑了40多公里,尽管满身是汗,他却水都没喝一口,直接奔了地里。察看一番之后,老崔说光肉眼看拿不准,要采样拿回去化验,随后就急急忙忙地走了。一天之后,他又蹬车子来了,说这是炭疽病,已开好了药方,要指导种植户用药。辣椒得救了,大家非要请他吃饭不可,可老崔说什么也不去,只是一个劲儿地说:“你们没损失,我就安心了。”

  老崔就是这么个仁义的人。同事们记得,下乡到玉米地测产,为节省时间,有人建议掰几个棒子带回去数穗粒数,可老崔不同意,他总是把棒子皮翻开在地里数,工作做了,还不破坏棒子生长;妻子记得,有年夏天,他为一户瓜农的西瓜诊完病,硬是谢绝了人家摘个瓜解解渴的好意,回家咕咚咕咚灌了半舀子凉水。

  3

  “农技推广工作有啥好呢?整天和土地打交道,和农民打交道,说是国家干部,其实比农民还农民呢,有啥前途!”经常有亲戚朋友这样劝说崔国谭,希望他换一个工作岗位。

  可崔国谭从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考虑到他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几任局领导都想给他换个稍微轻松的岗位,光现任局长许光武就找过他两次,征求他的意见。可老崔不乐意:“我懂的就是农业技术,如果不让我发挥专长为农民做事,比死了还憋屈!您如果心疼我,就让我多看看田野吧,那样我心里畅快,还能多活几年。”

  老崔的月薪只有1000元左右,他的爱人是供销社下岗职工,女儿上了大学,还有老人需要照顾,家境很不宽裕。然而,有一年,一个经营种子的朋友找到他家,劝他说:“大哥,你对种子上的事儿这么明白,干脆停薪留职跟我干算了,不用你出本钱,只要你帮我联系联系货源,做做农业局和农民的工作,我就给你开比现在多两倍的工资。”可崔国谭却客气地拒绝了。

  崔国谭是玉田县人,家和工作单位相距五六十公里。工作日他就住在单位的宿舍。晚上,他不是整理数据资料,就是学习新知识,或是搞研究……凭着这股钻劲,他不但写出了一批论文,还帮助农民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针对丰润区全力建设奶牛养殖大区的实际,他向有关政府提出了推广发展饲料专用玉米的建议。在《优质饲料玉米栽培及应用技术推广》项目获唐山市政府立项后,他又主持搜集了大量数据,反复论证,制定出了科学的实施方案。2004年,全区优质饲料玉米种植面积达25.2万亩,仅此一项,全区农民就增收4200多万元。

  休息日回到家的老崔也不闲着。由于没有专门的试验田,他就把自家的耕地当成了试验基地,几亩地里,种了8种作物。有一年,他在一次下乡途中偶然发现一位农民手里的大青豆粒大饱满,就讨了来,在自家的地里精心栽培。经过两年试验,使亩产量达到了400公斤左右,比普通青豆亩产量高出几十公斤。他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在全区进行了推广,农民高兴地将这种豆子称为“千斤青”。据了解,10多年来,经崔国谭之手推广的农业适用新技术达20多项,作物新品种30多个,由此带来的效益无法计算。

  本报记者 史文通 汤润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