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一五”激活农村市场畅通流通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12:00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曲静

  “十一五”,激活农村市场将成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农村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但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我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商品
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农民卖难、买难问题相当突出。

  因而,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成为“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省将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高效顺畅流通网络,到20l0年,初步形成以规范运营的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农民流通合作组织和大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农村市场流通体系。

  建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农村消费偏“冷”一直是困扰消费市场的大问题。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并不是绝对收入提高了,消费水平就一定提高。在农村市场,还有大量非收入因素制约着消费增长,我省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尚缺乏现代流通网络,农民消费成本过高。

  省商务厅参与“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相关人士介绍,“十一五”期间,我省将下大力气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建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农家店”,到“十一五”末期,覆盖全省60%的行政村和70%的乡镇,初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为农民创造方便、安全和实惠的消费环境。通过示范引导、自愿进入的方式,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的集贸市场。鼓励有实力的零售企业运用特许经营、销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销店”。

  “十一五”期间,我省还将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鼓励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农资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吸引小型农资经营企业加盟,扩大经营规模。重点培育12家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经营企业。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鼓励农资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和技术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建立农资经营信用等级制度,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

  形成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农民消费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卖后买。只有把手中的农产品及时、优价、顺利地卖出去,完成农产品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实现农产品价值,获得收入,农民才会有钱去购买工业品。但从目前农村市场现状看,“卖难”首先是笼罩在农民头上的一层阴影。

  “十一五”,我省将致力于形成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着力推进农产品直接进入零售市场,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力争五年内其销售额占全部农产品零售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积极引导和鼓励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更快、更好地进入零售终端。“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培育5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集团,在中心城市建立10个农产品直销网络。

  推进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培育10个全省性的大型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区域和地方性标准化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进一步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综合协调、科学规划城乡之间、产销地之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直接向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配送产品。

  发展农产品物流,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重点支持5家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形成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进一步建立并健全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检测与预警体系,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与城市相比,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还相当薄弱,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消费地,农民自我维权意识也相对较差。

  省商务厅介绍,“十一五”期间,该部门将加强各涉农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连续稳定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政策和综合支持体系。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地区的制造、运输和销售。消除影响农民进入市场的制度障碍。加大开拓农村市场的研究和信息服务。培育和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大对农民的市场流通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实用性培训,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