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未来五年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0:00 东南早报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昨日起,参加泉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的代表们分组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报告及“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十一五”期间,是泉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关键时期。《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对泉州抓住发展机遇,开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有十分重大
和深远的意义。早报记者请两会部分代表和委员等就纲要(草案)谈了他们的观点。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五”成就显著

  “十五”期间,泉州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其中,经济总量连续八年保持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提前两年实现“十五”目标。晋江、石狮、惠安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市),7个县市均为福建省十强十佳。综合实力、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社会事业和可持续发展成绩显著,为“十一五”奠定了一个较高的跃升平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

  全国、全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而泉州则提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意味着泉州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也就是说,2010年泉州的目标就是要向现代化迈进。

  同时,规划纲要(草案)发展目标还提出,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海峡西岸重要的物流中心,基本建成亿吨大港,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强市的具体目标。这几个目标的提出,则是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小康社会的。

  面临困难与挑战

  虽然泉州在“十五”取得显著的成就,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部分目标的实现将面临困难与挑战。

  这些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中心城市不大不强;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有待提升;城乡、山海发展不平衡,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是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山海差距,加大政府和社会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全面升华农村综合改革、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确保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投入,从各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很重要。要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政府要有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直接收入,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可以依托大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提升纺织鞋服、建材、机械、工业品食品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船舶修造、汽车及配件及生物工程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港口物流、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形成全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壮大旅游业。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10%。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促进“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效益型社会。

  要加快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继续开展晋江洛阳江流域及泉州湾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整治,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效益型社会。

  调整行政区划

  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建成亿吨大港,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重点。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预计2010年大城市框架内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人口达180万,这意味着中心城区每年要增加20平方公里,15万人口,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创新城市发展机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做大中心城市规模。必须促进港城联动,加快形成亿吨大港。必须加快推进“一场一馆”、“两桥两环”、“三片三带”、“四规四改”建设,尽快完成泉州市行政中心迁建、尽快形成环泉州湾大城市骨干道路网络和城市大公交。

  要跳出行政区划的藩篱,科学布局经济区域,形成中心城市、山区县城、重点小城镇联动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域经济推动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加快重点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山海协调发展。

  另外,泉州还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千方百计扩充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突出南抓泉州出口加工区、北抓洛秀组团,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早报记者江海苹采访整理)关键词1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摘自“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综述:培植优势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213公里,县道提级改造157公里,鼓励乡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推广农村沼气,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龚清概市人大代表、泉州市委副书记

  今后一段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于这个事情,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中央1号文件提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主要就是城乡差别问题。城市化进程要农村做贡献,工业化发展要农业支持。

  其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什么?首先是如何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真正从加快发展转向科学发展;第二个是解决生活质量问题;第三个就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提高。

  再次是方法问题。要从规划上来解决,以新农村的观念统揽各项工作,将城市、中心集镇、农村3个层面进行统一整理,今后要把集镇、农村规划放在首位,先解决好集镇和农村的规划问题。其次要有长远目标,要分成几个阶段来实现。现在是“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要将社会资源、市场发育等进行统筹。

  最后还要考虑从政策上给予倾斜,真正发展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张贻伦市人大代表、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首先,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山区的协调发展,注重扶贫帮困,在财力、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在“山海协作”模式带动下,目前泉州农村已从宽裕型向全面小康转变,但农村的科技、教育、卫生、就医等仍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加快农村发展时,要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杜发成市人大代表、中共泉州市委农工办主任

  过去的5年,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经营产业化、村镇“改旧建新”……一系列成果,让泉州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了。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从实际社情、民情出发,也符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以泉州的经济基础,经过5年的努力,应该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关键词2打造品牌“力争50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摘自“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综述: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以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的企业为抓手,培育若干个“品牌引领”型产业集群。骆沙鸣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台盟泉州市委员会主委、台盟晋江市委员会主委、晋江市医院五官科主任

  泉州企业在争创中国名牌的基础上,一些龙头企业还应该有争创世界名牌的远见和行动。

  现在政府在扶持泉州企业争创名牌上可谓不遗余力,从企业内部来讲也是积极行动,但也应该考虑到一个问题:随着世界知名企业逐渐进入市场了,泉州本土企业怎么应对?这就需要政府、行业协会致力协助,抵御一些内部的非法竞争,同时对外部的制裁提供应诉的指导。

  而从企业来说,则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品牌的自主创新工作。企业一是要积极提高创新能力,二是要懂得对专利进行保护,现在的一条拉链有5000多件技术,技术创新到这种地步的话,别人想模仿的话也很难了,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空间就更大了。

  政府方面也应该引导企业对产业链进行延伸,做好产品上下游配套,并对产业的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引导企业集中力量进行发展,就像集中拳头出力会比摊开十指威力大得多。同时针对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引导企业以产品研发为基础,对内涵进行充实,提高科技含量、集成创新与吸收创新能力。郑顺斌泉州市人大代表、晋江浔兴拉链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泉州企业还必须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上狠下工夫。这里的人才并不只是指单纯的高尖端人才,也包括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要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孩子就学问题、再教育问题、安居工程等等。

  泉州企业要有勇气开始抓这些问题,从自身开始锻炼,否则一旦放到大市场乃至世界市场竞争的话很难生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