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历史性跨越:厦门财政收入“双突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8:48 海峡网-厦门日报

  ——厦门市2005年财政总收入超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100亿元解读

  核心提示

  当新年的第一轮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本报第一时间向全市人民报道了2005年我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双突破”的喜讯。

  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这对于厦门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

  “双突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市实现“双突破”,凭的是什么?实现“双突破”后,又能给百姓带来什么?本报记者带着探秘的心情,专门采访了掌管政府“钱袋子”的市财政局局长黄强和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

  新闻回放

  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我市财政收入喜获“双突破”: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我市财政总收入圆满完成“十五”规划确定的183亿元目标。

  2005年底财政收支“金库关门”之际,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09.6亿元,增长18.9%。市财政局局长黄强称,33.3亿元的增收额相当于1995年全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2005年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摘自2006年1月1日《厦门日报》

  

历史性跨越:厦门财政收入“双突破”(图)

  财政收入“双突破”标志着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将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双突破”意味着什么?

  标志着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将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财政经济从此将步入一个更加良性快速增长的时期,也印证了市委、市政府做出的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及时、正确的。

  “双突破”是一个量的跨越;“双突破”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厦门财政收入的突破,是伴随着厦门特区经济的腾飞出现的。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时,我市财政总收入只有1.95亿元,到2001年我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整整用了二十年;而从2001年至2005年,只有4年多一点时间,财政总收入就突破了200亿元。我市在不到25年时间,财政总收入就翻了107倍,这表明我市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形成。

  财政收入“双突破”是个怎样的概念?市财政局局长黄强认为,对厦门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都还不大的计划单列市而言,财政总收入超200亿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标志着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将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财政经济从此将步入一个更加良性快速增长的时期,这也印证了市委、市政府做出的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及时、正确的。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真金白银”,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地方财政收入超100亿元,也意味着我市政府调控经济运行能力更大、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更强。“我市的可用财力更强了,发展社会事业的底气更足了,可以让更多城乡百姓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黄强说。

  从区域上讲,实现“双突破”,意味着我市新一轮财政体制更加充满活力,各区发展经济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全市各区财政收入实现平衡增长,展现了厦门特区中心城市及辖区内各区经济协调发展、实力明显增强的积极向上态势。黄强告诉记者,2005年区级财政收入合计29.7亿元,增长21.3%;全市六个区的区级收入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尤其是岛外的翔安、同安和海沧三个区,区级收入增幅分别达到67%、38.5%和27.4%。此外,在新的财政体制下,火炬高新区、象屿保税区的经济发展也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入增幅逐年攀高,2005年分别达到53.4%和21.5%。

  如果说GDP反映的是经济总量,那么财政总收入则是检验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2000年,我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18.2%,2005年这个比重则达到20.3%,五年时间增长了2.1个百分点。这也证明,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折射出厦门经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它说明厦门经济不仅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有良好的运行质量。

  实现“双突破”凭什么?

  经济的稳步增长是根本动力。“十五”期间,全市GDP和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5.3%和17.8%,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毫无疑问,我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最终实现“双突破”,经济的稳步增长是根本动力。“十五”期间,全市GDP和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5.3%和17.8%,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追寻25年来厦门经济发展的脚步,虽然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厦门经济受内在活力的驱动仍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厦门GDP突破千亿元大关。可以预见,随着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推进,经济总量的提高,经济承载力的不断增强,必将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双突破”,首先源自于以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代表的二产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构成看,财政总收入的六成来自于二产工业企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抓好工业、以二产带动三产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近年来,我市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向重点骨干企业集中,特别加大对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植壮大支柱产业。2005年1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33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041.5亿元,增长23.3%,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21%。

  “双突破”,更源自于经济特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以房地产、港口物流、商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税收贡献份额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第三产业对财政总收入的贡献度不到20%。近几年来,我市第三产业税收的贡献份额和增幅都显著增长。至2005年,第三产业对财政总收入的贡献度已经上升为近40%,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更高达约50%。这也说明厦门作为经济特区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了龙头作用。

  大厦门港的有机整合,厦门国际港务在H股成功上市,为厦门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厦门财政经济的迅速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

  “双突破”,还源自于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财源。

  从经济成分看,2005年三资企业对我市财政收入的贡献比重达46%,已成“半壁江山”之势。比如2005年1月-11月,全市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企业创税能力不断攀升,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中,所占份额稳步增长。

  另外,以私营个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在稳步提高,成为推动我市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一股新动力。

  “双突破”给百姓带来什么?

  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相比,财政对经济社会的“反哺”作用也不断增强,在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财政投入总额和比例将不断增长。

  很多时候,公共财政就像我们身边的阳光和空气,我们享受着它,却不一定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只要看看我们的周围:厦门的城市在长大,筼筜湖的水在变清,乡村的道路在变宽,下岗职工有了生活保障,农民看病也有了地方报销……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一笔笔数额不菲的财政支出。

  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相比,财政对经济社会的“反哺”作用也不断增强。凭借过去的财政实力,我市修通了以“两桥”、“四隧”以及环岛路、仙岳路、市府大道等为代表的纵横交错的经济交通动脉,建成了体育中心、工人文化宫、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一中和双十新校区等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完善了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增强了中心城市带动能力。

  据悉,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支出123亿元,主要用途分别是:用于政权运转的约占21%;支持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的占11%左右;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包括农村)的占28%左右;直接用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占26% ;其他方面占14 %左右。

  站在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的平台上,我市将更有实力办更大的事情。以东通道、公铁大桥为标志的新一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总投资达5亿元的厦门文化艺术中心有望今年6月试开馆,投入巨资打造集美文教区,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建设同安工业集中区、厦门软件园二期和翔安火炬高新区……我市财政支出将充分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在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三农发展、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事业发展方面的财政投入总额和比例将不断增长。

  黄强说,公共财政应该是一个为公众谋福利的财政,也就是用众人之财办百姓之事。它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群体的公共需要,让更多人群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财政收入“双突破”,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屹立于东海之滨的厦门,正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前沿,站在了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平台上,即将开始新的腾飞。

  

历史性跨越:厦门财政收入“双突破”(图)

  

历史性跨越:厦门财政收入“双突破”(图)

  

历史性跨越:厦门财政收入“双突破”(图)

  

历史性跨越:厦门财政收入“双突破”(图)

  人物原声

  “双突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历史性跨越:厦门财政收入“双突破”(图)

  黄强(市财政局局长):2005年我市财政收入实现“双突破”,这一硕果的取得,有赖于厦门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有赖于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奉献,有赖于纳税环境不断优化和纳税人纳税意识的不断提高。“双突破”来之不易,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经济、税收、财政等部门共同努力奋斗的智慧结晶,是厦门特区经济建设厚积薄发的结果。

  财政收入“双突破”,是厦门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条新的起跑线。市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2010年预期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50亿元,年均递增16.5%以上,争取更快些更好些。

  为民理财是财政部门的天职。财政部门将进一步服务全市发展大局,按照“收入组织有方,公共保障有力,资源配置有效,监督管理有序”的要求,有效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机制放活的作用,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抓好财源建设。同时,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切实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使其造福厦门城市、社会与百姓,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作出新贡献。

  “双突破”反映厦门经济良性增长

  

历史性跨越:厦门财政收入“双突破”(图)

  邓子基(著名财政经济学家,厦门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2005年财政收入实现“双突破”是一件大喜事,它说明了厦门经济正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反映了厦门经济实实在在地增长。经济发展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增长,而财政收入又会进一步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双突破”这一历史性的跨越,为厦门“十一五”的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厦门在“十一五”开局更好地做大“经济蛋糕”提供了更有力的财力保障。

  从2001年至2005年,仅用4年多一点时间,厦门的财政总收入就在100亿元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在不到25年时间,厦门财政总收入就翻了107倍,的确难能可贵!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厦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却并不意味着提高了税负。那么财政收入快速、持续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呢?按产业结构分,厦门财政总收入的六成来自于二产工业企业,以房地产、港口物流、商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税收贡献份额也在逐步加大。这都表明厦门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形成。此外,财政收入中,除了三大产业的贡献外,还有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例如,厦门税务部门近年来实行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效率。厦门的税收政策、征管制度较为规范、完善是有目共睹的。依法理财、依法治税、文明治税在厦门已蔚然成风,应该强调指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普遍增强。这些都是推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有力外部因素。

  “双突破”凸显厦门特区“先发优势”

  

历史性跨越:厦门财政收入“双突破”(图)

  蒋晓蕙(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双突破”对厦门来说,是一块历史性的里程碑,标志着厦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为厦门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厦门要在新时期再创辉煌,必须加快建设步伐,这就需要有投入,而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必须由政府来投入。财政收入增长了,政府才能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做出更好的“饭”。

  “双突破”无疑将有利于厦门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创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政府具有强大的主导作用,具体就是通过对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来体现的。如果没有充裕的财政收入,政府也很难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双突破”也是提升厦门城市形象、地位的大好机会。长期以来,由于厦门面积不大、经济发展腹地不大、经济规模不大,在大多数人眼中它仅仅是一个温馨的花园城市,适宜居住、生活,但此次财政收入的“双突破”,增加了厦门的城市吸引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厦门也是一个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创业环境,适宜长期工作、创业、奋斗的城市。

  厦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不低于GDP增长速度,占的比重也较为适当,财政收入是伴随经济增长同步增长的,这样优良的经济运行质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优秀人才。尤其厦门相对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特别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进入。厦门经济特区的优势不应当停留在政策,而是应该发挥“先发优势”,特别是除了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之外的机制、法制环境的优势。“双突破”有利于进一步凸显厦门特区的“先发优势”。

  文/本报记者 陈泥 通讯员 李如春 图/梁伟(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