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新,铸就发展新辉煌——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解读之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9:07 无锡日报

  本报记者江山实习生李琳

  一个城市行动纲领在“十一五”的开局之时亮相。翻开长达27页的《无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频频滑过眼前的,是“创新”两字。创新是无锡造就历史辉煌的根本经验,也是无锡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探索发展新模式,必须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和市场导向、创
新导向、规划导向和法治导向的“四个优先”、“四个导向”的方针,这是把中央、省委的精神和无锡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也是无锡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体现了无锡特色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成为无锡创新发展模式的行动指南。

  把“寓富于强、共同致富”作为最主要的追求,这是富民优先的鲜明导向。

  长期以来无锡坚持富民强市,把发展经济与致富百姓有机地结合起来。“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总体目标振奋人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达到29000元和13000元以上,恩格尔系数降到30%之内,社会综合参保率达到99%。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清晰可陈:把放开放宽民营经济作为富民与强市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把支持扶持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劳动者收入倾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支持置业,完善保障,普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促进职工工资稳步增长的调控机制。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生活,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主要战略。科教优先是无锡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未来无锡经济爆发力的所在。

  未来5年,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基础”的思想,以推进国家创新试验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招校引才、招研引智的力度,加强科教经紧密结合、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走自主创新之路,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跨国经营性企业。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同时,全面实施教育强市6项重点工作,到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要比2005年翻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8%。不仅使无锡人才辈出,而且人才荟萃。

  把创新和法治作为无锡又快又好发展的主要法宝。创新和法治是推动探索发展模式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一个是牵引力,一个是保障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要以创新为动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基层的创新实践,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快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区建设。以发展为保障,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效落实以法治市措施,妥善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着力建设一个实施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治环境。

  把混合所有制作为主要力量。混合所有制是集聚社会资本、构筑现代产权制度的有效途径。无锡已经形成了民资、外资和多种股份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十一五”期间更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大有可为、大展宏图的关键时期。要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调整和深化微观经济组织构造,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推进企业产权制度调整,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各类资本多形式多渠道相互参股、相互融合,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力放大混合所有制经济,构造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

  新型工业化、区域城市化和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两条道路,是无锡长远发展的现实出路,也是探索无锡发展新模式的必由之路,事关无锡未来大局。两条道路本质是同轨贯通、相融互动。无锡是经济大市,资源小市,只有走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和布局集中的路子,才能实现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营造发展新特色。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构建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都市组团为中心、以生态郊区为基础的城乡都市化格局,以土地的集约利用为核心,推动城镇规划区内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村地区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园集中、乡镇工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以建设经济循环型城市为目标,引导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生态园区建设,把资源循环再利用贯穿于产业链之中,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制定和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实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打造资源节约型城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