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访富宁县新华镇牙牌瑶族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9:29 云南日报

  “现在八角的价格低得不能再低了,鲜果8月份跌到了两三角钱一斤。”在八角飘香时,富宁县一位干部在电话里痛心地告诉记者。

  按照3斤鲜果晾晒一斤干果折算,曾经“俏”到10多元钱1斤的八角,2005年一上市就遭遇了“价格寒流”,市场售价不到1元钱。一些小商贩趁机压价抢收,富宁八角农户受到了市场前所未有的冲击。

  八角是富宁县新华镇牙牌瑶族村群众的支柱产业,全村55户瑶族群众、6户壮族人家,靠3000多亩八角林,加上养殖和外出务工,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村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山村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前年末,省委书记白恩培到牙牌调研时由衷地称赞:“牙牌村的变化代表了云南山区发展的方向,牙牌能做到的,其他地区一定也能做到。”

  面对变幻莫测的八角市场,面对冷酷无情的“价格寒流”,牙牌这个和谐新农村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带着疑惑,带着广大读者的期盼,时隔一年,记者再次来到牙牌。“嚯,我两天净赚了1万多块钱”

  小雨淅淅沥沥。出县城不久,抬头便见起伏跌宕的山峦间一条“玉带”轻绕着那熟悉的八角林和隐隐约约的村庄。陪同的县委宣传部同志告诉记者,像漫山遍野的八角一样,这种“玉带云”也是牙牌的“特产”。景观虽美,但记者心里更多的是担心牙牌群众不能抗过这次“价格寒流”,担心牙牌这个典型“昙花一现”……

  转过山坳,到达岔路口,牙牌崭新的寨门赫然出现,门上的对联格外醒目:“苦干实干巧干大家干,你富我富他富共同富。”横批是“共奔小康”。

  4公里进村硬板路已经修好。这是前年冬天由村集体出资、县镇支持部分物资、全村群众投工投劳修建的。

  我们直奔罗荣富家。罗荣富是村民小组长、村八角协会会长,更是有名的“八角老板”。全村的情况他最清楚,八角市场的冷热他体会最深。

  “嚯,我两天净赚了1万多块钱!” 罗荣富一把抓住记者的手,连笑带说。

  “卖什么?”

  “八角呀。”

  “其他家呢?”

  “都挺过来了,单我一个人就付了他们七八万块钱。” 心直口快的罗荣富抑制不住兴奋之情:“富(宁)田(蓬)公路一修好,我就去提一辆轿车来玩玩。”大家被逗得开怀大笑,记者藏在心底的疑惑随之烟消云散。

  笑嘻嘻的老朋友罗茂中支书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八角种子,双手沾满泥土,是从育苗地里赶回来的。

  牙牌声名远扬,慕名而来的“取经者”络绎不绝,就连大家引以为自豪的八角林也特别“争气”,星型的果实缀满枝头。正当大家准备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时,“那价格急死人了”。村干部,也就是村八角协会领导,及时进行了市场分析,认为这价格已经跌到最低,叫大家再忍一忍,不要急于抛售。“10月底,价格一下子回升到了1斤干果3.8元,我们说可以卖了。大家都赚了,这几天每家都赚了5000块左右。”

  罗荣富家有80亩八角林,仅干果出售了一半,就卖了7000多元,加上自己收购出手的,来自八角的纯收入已经超过了1.7万元。其时价格还在回升,牙牌村大多数人家手中还有三分之二的八角。

  “如果按3.5元一斤的收购价算,单出售八角一项,今年全村的收入估计就有四五十万块钱,人均超过1700元。加上养殖家畜和外出打工的收入,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不成问题。”罗茂中说话总是慢条斯理。即使八角卖不完,可以和八角树叶一起提炼茴香油。茴香油价格稳定,每斤20多元。提炼茴香油,每年每户就可增收5000元左右。炼油的残渣是上好的肥料,防治庄稼病虫害效果好。

  沉着冷静的牙牌村党支部和村组干部,以村组八角协会为平台,再次为群众赢得了利益,带领大家打了又一个漂亮仗。

  采访中,罗茂中和罗荣富的手机响个不停。他们一下讲方言,一下讲普通话,谈的都是八角的话题。罗荣富出门接了一个电话后进来,兴奋不已:正在厦门、深圳招商引资的县委书记熊荣元打电话来,说抗禽流感的特效药“达菲”,主要成分就是八角。“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他还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熊书记和马县长经常给老罗和我打电话”。从他们不经意的谈话中,记者感到富宁县委、县政府虽然没有宽裕的资金来扶持这个八角生态村,但在思想意识、发展信息等方面给予的帮助,却是用资金“买”不来的。

  “壮族、瑶族是一家,一家不说两家话”

  “牙牌的发展变化,源自村里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源自户户有一个明白人,源自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源自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精心服务。”每一位慕名到牙牌参观考察的“取经者”几乎都有这样的共识。

  简单易学的“牙牌模式”,产生了明显的“牙牌效应”。

  县长马志山告诉记者:2004年12月9日云南日报一版推出长篇通讯《山区发展一面旗》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内外很多县乡村干部纷纷前来考察参观,其中省内和广西的乡镇干部最多,连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都来了。随着一拨接一拨参观者的到来,开始热情接待的村干部罗茂中、罗荣富渐渐有些吃不消了,他们纷纷找到县领导诉苦:“不得了,这么下去,生产都干不成了。”

  以后,县委、县政府领导不得不婉拒了各种考察请求。至今仍不断有团队前来考察,但客人们大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看,悄悄地离开。

  “其实,我们村的发展还不够快;其实,我们村还不够和谐。”2004年本报记者三进牙牌时,罗茂中、罗荣富等村干部不断地自揭“家丑”。

  “家丑”指的是村里的“少数民族”-- 6户壮族的情况与全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几户壮族群众僻居在山沟深处,坡陡房旧、交通不便、发展艰难。他们被瑶族群众甩得越来越远,干部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现在情况怎么样了?”记者再次问起“家丑”。罗茂中、罗荣富异口同声地说,“全搬出来了,都在建盖新房,我们现在可以去看看。”

  村口,曾经的八角林变成了7幢新楼房,每家占地100多平方米。其中一家是瑶族群众,也因老房子交通不便,从村头搬到路边。村集体出资,全村群众投工,为7户人家修建了780米的入户水泥路。

  瑶家珍视树木,热爱森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天一下雨,在其他村子群众纷纷回家避雨的时候,牙牌人往往冒雨走出家门,有的爬上荒坡,有的围绕房前屋后,赶种八角树。

  然而,在需要的时候,牙牌瑶族群众砍树也毫不含糊:为让这6户壮族群众搬到便于发展的地方,村民罗荣元和盘万良两家说,“壮族、瑶族是一家,一家不说两家话”,亲手砍倒了自己种下、长期浇水施肥培育起来的100多棵“摇钱树”,无偿地提供了宅基地。“去年建盖村小学和成人技校,这两家就无偿地提供了土地,砍掉了好几十棵盛果期的八角树。”显然,村组两位当家人在对罗荣元和盘万良两家农户心存感激的同时,更为牙牌群众的无私情怀和村民的高度和谐感到自豪。

  村里多了一块奖牌:在2005年8月举行的云南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牙牌村民小组被省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失败了,我自己扛;成功了,就带着大家一起干”

  “你们一直关心的罗美英一家,现在八角一出手,就可以装修新楼房了。”罗茂中欣慰地说。

  罗美英是牙牌村一个普通农民,多年前丈夫去世,与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相依为命,前年投资4万多元,在村民帮助下建起了一幢两层砖混楼房和一间厨房,建了3间现代化猪舍。由于资金紧张,生产太忙,加上不断参加村里的公共事业建设,新楼房一直没有装修。

  两位领头人带我们在村里村外转了个遍,牙牌新风扑面。

  根据《村规民约》,每5户值日一天,轮流打扫村子道路、每家每户的场院。牙牌人非常勤劳,往往在清晨6时左右就开始下地干活,值日群众5时就起床扫地,每天至少清扫1个小时,由卫生监督员检查验收。村容村貌比以前更加整洁。

  村里还有1000亩荒山,规划种植八角。当日有雨,村民天不亮就赶往县科技局取八角苗去了。保山市一位镇长在牙牌考察时感慨道:“我走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块平地,我们那里要是这种条件,早就饿肚子了。牙牌人真了不起!”

  “五保”老人周庭良和周庭富在新猪圈喂猪。2004年,村集体出资,镇里支持,群众投工,让两位老人住进了新房;现今又以同样的方式为他们建盖了猪圈、牛厩和卫生厕所,买来了猪崽。

  村联防队员在村子和八角林里巡查。小山村显得非常宁静祥和。

  在家门口打电话的盘万春合上手机说,“在浙江省一家复合板厂打工的儿子来电话问家里需不需要钱,我让他自己留着,家里不缺钱。”他的儿子、儿媳在同一家工厂打工,2004年8月份寄回了9000元钱;在东莞打工的女儿也寄回来了1500元。他和老伴也不甘示弱,刚卖了两头猪、一头牛,进账3500元;八角收入7000多元;地里的桔子红了,有人出价9000元。

  全村目前户均养猪6头,有的还养起了牛。罗荣富一家今年就卖了13头小猪,现存栏10头。全村有50多人在广州、东莞、浙江等地务工。

  牙牌实现了良性发展,村干部开始勾画新的发展蓝图。针对八角市场波动大的情况,他们准备到东北、河南等地考察市场,收集信息,寻找工厂、企业等相对固定的大客户,同时准备建设一个茴香油加工车间和一个八角晾晒场;为规避产业结构单一的风险,花椒、水果的种植面积正在扩大;罗荣富请了8位工人在后山平整土地,试种中药材。罗荣富说:“我种中药材,一不借钱,二不贷款,自己投资几万元试着干。失败了,我自己扛;成功了,就带着大家一起干。”

  “我们要发展旅游业,要搞农家乐。”一条长3600米的水泥石板便道,在牙牌村薄雾缭绕的八角林中静静伸展,树下不时出现石桌椅。这是靠人背马驮修筑起来的。桌椅上,便道上,落满了来不及采集、自动脱落的八角。

  路边的墙上,有一幅牙牌村形象巨照--绵延的群山,苍莽的八角林,鲜艳的党旗和工整的红色大字:“党员做出样,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小康才有望。”

  记者 李绍明 沈向兴 刘晓颖(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