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务院核准开建中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炼化项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9:45 天津日报

  2008年底建成投产年产石油石化化纤产品 1200万吨

  年拉动工业产值上千亿元并带动本市传统化学工业整体升级换代

  本报讯(记者李玉峰)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项目———中国石化天津 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日前获得国务院核准,同意开工建设。工程计划于今年初正式开工建设, 2
008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天津石化乙烯总规模达到 120万吨,炼油能力达到 1250万吨。每年可生产高质量、高规格、宽覆盖面的石油、石化和化纤产品 1200万吨。该工程的建设,标志着本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项目正式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天津 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是落实中央决策,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龙头项目,是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滨海

化工区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乙烯工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该工程的建设,对增强中国石化整体
竞争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项目建成后,每年向天津市提供石化产品总量约 300万吨。其中:乙烯 15万吨、聚乙烯 60万吨、聚丙烯 60万吨、乙二醇 36万吨、纯苯 21万吨、乙烯焦油 17万吨及丙烯、环氧乙烷等 20多种基础原料,对天津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盐化工和石油化工相结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推动滨海新区建设,辐射拉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协调增长等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 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是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按照“区域化、大型化、一体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投资建设的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是按照国内先进、世界一流的标准规划设计和组织建设的炼化一体化工程。计划建成具有世界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乙烯裂解及中下游装置,同步对现有炼油装置实施扩能改造,建设配套公用工程等设施。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拉动工业产值上千亿元,并带动本市传统化学工业实现整体升级换代,形成对本市和周边地区具有强大产业带动力和聚集效益的、国际一流的国家级石化和化学工业基地。

  建设天津 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本市多年的夙愿。市委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发挥天津临海综合优势,突出特色,以建设百万吨级大乙烯项目为龙头,打造一条从原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的产业链,提升天津石化及化工产业聚集规模和竞争力。本市也具备建设大乙烯项目的优势条件。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本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天津港已具备接卸 15万吨级油轮条件,正在建设 30万吨级深水码头以及原油储运配套工程,将形成华北地区原油输转中心,原油输转能力达到 4000万吨。本市还是全国重要的盐化工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氯碱工业总规模居全国首位,聚氯乙烯生产能力达百万吨;石化工业具备较好基础,天津石化公司已形成年炼油加工能力 500万吨以及乙烯 20万吨、芳烃 40万吨、聚酯 20万吨等化工产品生产能力, 2010年前后将成为我国千万吨级的原油加工基地之一。建设大型乙烯工程,不仅将带动天津氯碱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产品竞争力,而且将对全市整体工业布局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据专家介绍,当一个国家进入重工业化发展阶段时,对乙烯产品的需求会大为增加,乙烯当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往往是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 1.5倍。乙烯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也直接体现该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石化产品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测算, 2004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 605万吨,产量达到 627万吨,当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量 1450万吨,国产乙烯自给率由 1990年的 78%下降到目前 43%。到 2010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达到 1700万吨,当量需求量将达到 2700万吨,乙烯自给率提高到 58%。因此,我国发展乙烯及其下游加工产业仍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下一步,本市将与中国石化共同做好工程开工建设各项准备工作,集全市之力,按照国家的要求,把天津大乙烯工程建设成新世纪中国石化工业的标志性工程、示范工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