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八位厦门农民的2005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0:28 海峡网-厦门日报

  同安新民镇西塘村张福气:我的小孩考上双十中学

  

八位厦门农民的2005年(图)

  谈及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对自己的实惠,同安区新民镇西塘村村民张福气一脸的骄傲和自豪,当然还有感激:“2005年,我的大孩子自柑岭中学考上了双十中学。你要知道,自
柑岭中学能考上双十中学,以前是想都不敢想。”

  站在柑岭中学的操场上,望着漂亮的跑道,整齐的篮球场,张福气讲述了柑岭中学的历史,“以前,这里只有两栋教学楼,而且十分简陋,操场上长满了杂草,没有跑道,更谈不上什么篮球场,触目皆是黄土。”张福气语气一转,“现在大不一样了,你看看,两栋学生宿舍楼和实验综合楼已经盖好,教学综合楼也正要开始修建。”

  “这几年来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特别是对薄弱学校投入加大,这对农村孩子及其家长来说,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张福气感慨地说:“小孩如果不争气,父母挣再多的钱又有何意义?而且,小孩读书有了出息,将来会更好地回报社会,这可是给社会增加了许多无形的效益啊。”

  据了解,张福气的第二个小孩也在柑岭中学就读,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成绩也十分优异。

  湖里五通社区泥金社孙丽贞:低保医保帮我摆脱绝境

  

八位厦门农民的2005年(图)

  “是低保与医保政策使我从绝境中摆脱出来,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很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躺在病床上,湖里区五通社区泥金社的孙丽贞对记者说道。

  孙丽贞今年45岁,父亲已经过世,自己与老迈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10多年前,她右腹部出现异常情况,后来不断肿起,直到隆起部分像十月怀胎那么大。她行动不便,2005年到中医院江头分院一检查,才知道体内长了一个瘤子,手术后取出来一称,足有2.5公斤重。由于长期受到挤压,背部的脊椎神经已经瘫痪,只能长期卧床。

  这场手术,前后共花去了1万元,这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孙丽贞与其母亲来说,不啻一个天文数字。幸运的是,孙丽贞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自己出了5000元,合作医疗替她出了5000元;此外,她与母亲被列为低保对象,每个月可以获得450元的保险金。这样一来,除了每个月的生活开支,她还能拿出一点钱买点药,来治疗自身的高血脂和高血压。日子虽然艰难了一点,但总是能过得去。

  “感谢党,感谢政府,要是在过去,我可能早就死掉了。”躺在病床上,握着五通社区居委会沈志刚主任的手,孙丽贞一迭声地道谢。

  海沧石塘村史亚辉:有养老保险生活不发愁

  

八位厦门农民的2005年(图)

  “再过10多天,我妻子就跟退休人员一样,每个月能领到540多元的养老保险金,今后基本生活是不成问题了。”海沧石塘村村民史亚辉想与记者一道分享他的快乐,海沧区2005年开始实施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后,他和妻子得到了实惠。

  去年,史亚辉听村干部介绍,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即:《海沧区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被征地农民只要交纳一定金额的参保金,就可以像城里人一样领上退休金了。因此,他和妻子就找亲戚朋友借钱,筹了5万多元投了保。

  “要没有这政策,我们都不知道今后生活要怎么过。”昨天上午,史亚辉说。他们一家是低保户,以前靠种地维持生活,1995年房子和田地被征用后,他靠帮人打短工维持生计。后来黄爱治身体状况渐差,他只好待在家里照顾她,没有经济来源,每个月就靠17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费,负担老婆的医药费,以及抚养两个小孩。

  去年,史亚辉和黄爱治老两口一共获得海沧区政府的补贴3万元。再过一年多的时间,即明年的5月份后,史亚辉每个月也可领到540多元养老保险金, 在离开史亚辉家时,记者发现,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海沧石塘村蔡秀銮:环卫改革让我看得起病

  

八位厦门农民的2005年(图)

  “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我再也不用四处打短工,再也不用考虑每个月的生活费要从哪里来。”说到这里,家住海沧区石塘村的蔡秀銮满眼是感动的泪花,从去年9月份开始,她被区公用事业公司聘为石塘村的保洁员。去年海沧区推行农村环卫事业改革,增加农民收入,蔡秀銮是受益者。

  昨天上午8点多,记者找到蔡秀銮时,她正忙着为附近的道路“洗脸”。她说,现在的生活让她感到很满足,有了稳定的收入,两个小孩读书也很认真,大儿子今年读初三,这次还获得学校600多元的奖学金。

  10多年前丈夫去世后,家里陷入困境,蔡秀銮四处帮人打短工,到工地当水泥工,到园林绿化公司帮忙种花种草……但是时间都不久,工钱也不多,平均每月只能增加200多元的收入。蔡秀銮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要看病吃药,昂贵的医药费使她基本不敢上大医院。

  现在,她每月可领工资400元以及最低生活保障费170元。去年村里补助困难学生,她家获得了1000元的补助。

  据了解,海沧公用事业公司还将与这些保洁员签订劳动合同,让他们可享受医保等福利,蔡秀銮高兴地说:“以后我就可以看得起病了。”

  翔安西亭村洪夏禹:“金包银”让我当上小老板

  

八位厦门农民的2005年(图)

  对于翔安区西亭村村民洪夏禹来说,2005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金包银”工程对他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刚开始搞工业区建设时,村民不理解,我们的赖以生存的土地都被征完了,今后的生活可怎么办啊?”当“金包银”出来后,村民才长出了一口气:这下好了,政府为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以前,大家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务农和打零工生活;现在,大家有了自己的店面和公寓楼让人有说不出的高兴。全村250户900多人,据“金包银”政策,每个人可有一份店面,一份住宅,一份公寓,店面13平方米,店面用来经营,公寓用来出租,一下子,村民们就洗脚上岸,当上小老板了!

  指着附近两幢房子,洪夏禹欣喜地说,“这是最早启动的4号和10号楼,楼下是店面,楼上是公寓,1月4日就要封顶。今年1月10日,该村有6栋将要发包给施工队。今年3月份,全村所有的‘金包银’项目将全部动工。今年年底,全村所有的17栋将交付使用。到那时,我们全村村民,可都掉进了蜜罐里,做梦都想笑啊!”

  集美区叶厝社区张加山:集资入股日子更加红火

  

八位厦门农民的2005年(图)

  “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将改成大型综合市场,社区约2万平方米的预留空地将兴建一个生活区……这些都将通过大家集资入股投建,最终目的还是让大家增收致富。”元旦刚过,集美区叶厝社区张加山兴奋地说,集资入股好处多,往后日子更好过。

  位于福厦路集美北部工业区的叶厝社区,周边企业云集,外来人员众多。去年,叶厝社区居委会盘活辖区土地资源,获得区政府100万资金扶持和信用社430万元的信贷支持,组织大家集资入股兴建集体发展项目,参股者每年可共享65万元收益。这种将集体资产激活参股量化,帮助大家增收的致富模式在集美区开了先河。张加山一家七口预计每年可增收近1万元。

  张加山说,与其他被征地农民将土地补偿款入股集体项目不同,叶厝社区居委会盘活未利用土地资源,兴建社区活动综合楼,将集体资产量化,让入股者永续受益。

  张加山喜不自禁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活动综合楼项目总投资约700多万元,每人入股约8000元,项目预计年租金100万元,扣除税收和管理费用及集体创收部分,即每名入股者年均可增收约1000多元。”

  翔安内村吴书贤:再不用半夜排队挑水了

  

八位厦门农民的2005年(图)

  “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里都接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半夜三更起床,到水井边排队挑水吃了。”谈及2005年最大的感受时,翔安区内垵村村民吴书贤对记者说。

  内垵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于村庄北边靠海,村民们多以海水作洗刷之用,饮用水则须到800米远处的水井去挑。由于“僧多粥少”,挑水通常都要排队,遇上干旱时节,大家只好半夜三更起床,到井边排队挑水,大桶小桶的,只听得一片咣咣声,在夜色下好不热闹。吴书贤说,自己年少时,每天吃完早饭就背着书包到水井边排队,想来恍若隔世。

  可是,水井的水并不卫生,由于靠近厕所、猪圈,下雨天,这些污水直流入井内,看上去一片浑浊,不要说吃,光看看就受不了。

  2004年10月,该村的自来水入户问题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05年2月份,自来水施工队伍进村,10月份,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半夜三更到水井边挑水吃了;与原来的井水相比,这些自来水也卫生多了,吃得让人放心;而且,用了这么久,大家从来没有断过水,大家心里都蛮踏实的。

  同安新学村苏庆议:新公厕成了标志性建筑

  

八位厦门农民的2005年(图)

  来到同安新学村,一幢标号为TA335的公厕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坐落在路旁的这幢公厕,高约4米,面积为28平方米,外墙均砌上了瓷砖,在阳光下分外耀眼,走进厕内,有尿槽,有洗脸池,全部照城市里的公厕规格建设,地面上的瓷砖也十分洁净,看不到污垢。一旁的村民苏庆议感慨地说:“这幢公厕已成了我村的一道风景。”

  在这座全村的“标志性建筑”前,苏庆议向记者讲述了它的诞生历史。“它是2005年7月份动工,10月份才完工。”谈起当时的情景,苏庆议记忆犹新,“该公厕采用了承包的方式,图纸也是一改再改,精益求精。”

  “村民的反映嘛,可以说是喜出望外。”指着路另一侧距离20米远处一处简易公厕,苏庆议说,“你看看,那就是原来我们使用的公厕,仅仅是四周围了起来,一旦下雨,村民们就得打着雨伞或戴着斗笠如厕,你想想,尴尬不尴尬?”停了停,他又说:“而且,由于周围倾倒垃圾,蚊蝇乱飞,臭气扑鼻,村民如厕简直成了老大难。现在,新公厕一天由专人至少打扫两次,没有臭味了。这样的公厕,村民都希望能多修几个。”

  文/本报记者 杨继祥 通讯员 吴会明 林广明 图/本报记者 陈立新(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