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有银行贱卖论缘何获得广泛认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5:43 民主与法制时报

  陈奇

  “国有银行是否在贱卖?”面对舆论质疑,先是建行与中行董事长出面澄清,接着是央行行长周小川以及银监会主席 刘明康进行反驳,最近又有重量级的吴敬琏、易先容等出面支持非贱卖论。

  “贱卖论”之所以在社会上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同,确实是银行在“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让公众不明白的现象, 影响了公众对“卖”的判断。例如,同样是引进战略投资者,GE购买“深发展”的价格是每股5.25元,德意志银行购买 华夏银行的价格是每股4.5元,市净率分别是2.09倍和1.92倍,而建行引进美州银行却是1.17元和1.15倍 市净率。很显然,无论是华夏,还是深发展,其市场占有率和名牌效应,同建行都是无法媲美的。更何况,建行上市当天股价 涨到每股净资产的1.96倍。又例如,公众都注意到,近年来无论是中石油,还是中国电信等,都是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旗 号下,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了外国人,但在市场上,这些中国最优秀的公司,很快就显示出其价值。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分别 以3500万美元投资平安保险,11年共获得了9.7亿美元的回报。而中石油、中石化的战略投资者BP相继抛售两家公 司的股票,通过售出其持有的中石化H股2.1%的股份狂赚近28亿港元。

  一些非贱卖者的理由实在令人不解。例如,一个主要理由是高于银行的账面价格。稍微懂点财务知识的都知道,在中 国,财务账面的数字同实际价值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更何况,许多账面都没有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我们知道,无论是建 行、交行,或者即将上市的工行,在中国都是家喻户晓,无形资产何至于几十亿、几百亿元?

  当然,作为金融主管者,自然有“卖”银行的理由,但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无论是周小川、刘明康等官员,还是吴敬 琏等经济学家的非“贱卖论”中,都没有否定引进战略投资者价格低于市场定价,而更强调引进战略投资者对银行机制改革、 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周小川说:“建行这次重组中将可疑类资产剥离并以模拟市场价格出售,道理上不存在政府补助。 但由于我国资产处置市场深度不够,定价能力弱,在估值批发与零售中产生的价差应视为本次财务重组的成本。”中行董事长 肖钢分析说,战略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战略投资者愿意与引资企业长期业务合作,共担风险,往往要承 诺较长的

股票锁定期,承诺竞争回避。公众投资者更多考虑股票投资收益,可能长期持股,也可能短期投机。显然,高层和经 济学家的观点是,“贱卖”是为了引来治疗银行顽症的“医生”。

  从理论上讲,金融高层的说法不无道理,但笔者注意到,无论是中行、建行,还是交行,战略投资者的注资、引进, 都不会超过25%,虽然规定了战略投资者要派董事参与决策,鼓励有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向中资银行派出高级管理人才,来参 与银行的日常运营管理。但从过去经验看,外国“医生”在中国,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如果没有真正参与到公司治 理和管理中,仅仅以为外国人有了这点股份,就能同你“同甘共苦”,也太幼稚了。所谓的战略投资者,都是利益享受者。例 如,当年高盛进入平安保险,获得巨大利益后,就再也不顾平安,自顾自一跑了事。又如,巴菲特等在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上 ,也是有利就跑。由此可见,期待以战略投资者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战略投资者为

银行改革作贡献,也只是一厢情愿。

  让公众更加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贱卖”引进的战略投资者都是外国人,而没有中国人?其实,谁都知道,谁都明 白,银行效益差,主要是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如果中国的银行少了政府的不必要的干预,坚持走市场化道路,那么怎么会 自己搞不好呢?例如,招商银行就没有“洋医生”,不是能够连续四年荣膺“世界首25家最佳资本利润率银行”?而对这样 的团队的经验,四大银行为什么不去吸收吸收,或者引进引进呢?这也是广大公众对银行低价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满的原因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