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项传统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16:30 北京晚报 | |||||||||
本报讯(记者丁肇文)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已经确定,并在文化部网站开始公示。在全国各地申报的1315个项目中,共有501个项目入选,北京市共有8个项目入选,包括:智化寺京音乐、昆曲、京剧、天桥中幡、象牙雕刻、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木版水印技艺。 为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记者看到,这份正在公示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共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个大类。其中,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刘三姐歌谣、阿诗玛、川江号子、秧歌、高跷、吴桥杂技、少林功夫、武当武术、杨柳青木版年画、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中医疗法、中药制法等一大批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和技艺都榜上有名。此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农历二十四节气也全部由文化部推荐入选。 不包括中央在京单位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北京市选送的21个项目中,最终共有8个项目入选,其中智化寺京音乐、天桥中幡由北京市申报,象牙雕刻和景泰蓝制作技艺由崇文区申报,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由朝阳区申报,木版水印技艺由荣宝斋申报;而昆曲则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湖南省和北京市共同申报,京剧由天津市、辽宁省和北京市共同申报。 相关新闻大学生呼吁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 本报讯第四届中国青年文化遗产日元旦期间在中国地质大学举行,本届青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呼吁全社会青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关注本土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推动我国“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建立。 据了解,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拥有了自己的“国家文化遗产日”,而作为传统文化大国的中国却还没有。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的青年文化遗产日活动,希冀大学校园承担起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推动责任,力促我国“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建立。当天的活动包括剪纸艺术、传统时装、书画作品、珠宝首饰、太极街球等内容在内的一系列眩目的现场表演,令大学生如痴如醉。 中国地质大学郭宪老师介绍,目前单单是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的剪纸课,就已经吸引了三千多名大学生,爆满的课堂如今已经无法满足更多学生择课的要求。韦国华 核心词语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