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别报道:贵阳“职业教育券”破冰而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0:1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专家称,尽管“职教券”从发放数量看,仅仅是小范围扶持弱校、补助贫困,但它无疑使处于探索中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体制改革露出了冰山一角

  2005年,贵阳教育局将教育经费中的一小部分转为教育券,直接发给就读职业学校的贫困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报读,学校再用收取的教育券到教育局兑换现金。

  有关专家认为,就“职教券”发放数量而言,仅仅是小范围扶持弱校、补助贫困,但其运作方式,无疑使处于探索中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体制改革露出了冰山一角。破冰而出

  一张小奖状式的硬纸片,正面有编号、公章,背面有持券人姓名和有关使用须知,开学时,将它交到报读的贵阳市属中等职业学校,就可以抵500元学费。登记注册后,学校再拿这些有学生签名的教育券,到市教育局兑现资金。

  一张不起眼的小纸片,就这样帮助很多濒临失学的贫困家庭子女重拾求学梦。

  贵阳花溪区燕楼乡的唐明生,全家六口人仅靠两亩菜地勉强糊口。初中毕业后,准备外出打工的唐明生听说了政府资助500元上职校的事。家里人一合计,随即卖了家中的小猪,又东借西凑900多元,唐明生就这样进了区教育研究中心开办的职校。

  在唐明生的父亲看来,政府的500元资助,占到了一学期所交费用的三分之一,着实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花溪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职教工作的李晓梅老师介绍,今年该区职校新招的126名学生,有103人是持券报到,教育券让该区高坡、久安、马铃等贫困乡镇的农家子弟看到了希望!

  前几年,贵阳职业学校生源萎缩,招生日趋滑坡,仅能维持在三四千人的水平,最低时甚至跌到2000人的“谷底”。与之相反,受扩招的拉动,普通高校招生节节火爆,普高和职高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窘状。

  一面是大量初中毕业的农家子弟因家贫求学无门,一面是很多职校的场地、师资闲置,如何盘活教育资源,为农家子弟求学找到一条出路?

  贵阳酝酿已久的“职业教育券”,就此破冰而出。

  2005年,贵州省承担着中职扩招20%的重任,而贵阳中职扩招数为1万人。在贵阳市教育局多次办公会上久议难决的“职教券”,作为完成职教招生计划的一部“加油器”,也最终浮出水面。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贵州省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从以前的300万元追加到1000万元,贵阳市职教经费也从几十万元增至250万元。此外,贵阳教育局还从全年教育经费中,专门划拨100万元作为职业教育券试点经费。

  按规定,凡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下岗职工、享受社会最低保障等家庭的初中毕业生,均可一次性领取500元面值的“职教券”,报读市属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高、技工学校)。

  按计划,2005年试行的“职教券”共2000张,以城市低保家庭学生30%、农村贫困家庭学生70%的比例发放,各区(县、市)按学生比例将指标分配到各中学,由中学审核公示后,交到学生手中。地方特色

  应该说,“职教券”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深深地方特色的烙印。

  专家解释,教育券作为一种“舶来品”,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学券制”理论,教育券主要向公办学校导入,将公共教育经费划拨到受教育者手中以便自主择校,从而引起公办学校的良性竞争意识,使学校办得更好。学校得到的教育券越多,即是得到政府的公共财政资助就越多。

  但显然,贵阳的“职教券”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导入“竞争”。

  贵阳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胡德休直言,“职教券”主要是为了扶持职业学校的发展。有关专家认为,教育券在教育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有助于弱势学校发展,从而增加教育资源供给。

  实际上,从贵阳市职业教育券回收的信息表明,办学红火的市属职校及各区(县、市)职教中心学校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目前,贵阳市卫生学校回收的教育券高达90张,成为市属职业学校中的翘楚。据该校负责人分析,学生多是抱着“择良枝而栖”的心理,是对该校办学的一种肯定。但他同时认为,就2005年1630人的招生总量而言,“教育券在全校经费的盘子里考量是微小的部分”。

  与卫校感触不同,花溪区教育研究中心职校的教职工则受益匪浅。自1998年以来,花溪区第二职业学校由于招不到学生已停办多年,大量校舍闲置。2005年,由于教育券的杠杆作用,加上与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联办的诱人就业前景,先后吸引了126名初中毕业生前来就读,预计2006年的招生会突破300人。

  在花溪区职校,谭宗萍班主任对班里学生的家境如数家珍:开学报到时,很多同学的学费是一块、几块的零钱凑齐的。有的学生带来的学费钱,是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还有学生连住宿费也交不起。即使如此,大多农村家庭宁愿勒紧腰带也要送孩子上学。

  同样,清镇市职教中心也实现了招生从零到100人的突破;修文县职教中心回收了300张“职教券”,而回收“职教券”最多的息烽县职教中心得到了400张。选择权转移

  专家称,“学券制”对于政府而言,原来有多少教育经费现在还是多少,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政府决策权”减少了,原来政府可以决定拨多少、拨给哪个学校。现在教育券发给学生及其家长,就意味着教育经费投向的选择权从政府转移给了学生及其家长手中。“职业教育券是贵阳市实行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小规模尝试。”贵州省首“吃螃蟹”的贵阳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胡德休说:“这说明政府教育福利投向渠道在改变,即教育福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方式来明确体现。而不像以往一样,以学校为中介,通过学校的投入迂回作用于学生。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不用担心用于贫困助学的资金被挪为它用。”

  对此,花溪区教育研究中心李晓梅记忆犹新:“过去,曾有过扶贫助学经费送到一些学生家长手中,转眼就被拿去买化肥、农药甚至赌钱的事儿发生。”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率先实行教育券的长兴县,已将教育券扩展到基础教育的四大领域:扶持民办教育的义务教育券、职业教育券、贫困补助券及高中段的教育券,努力从过去的强调公平到促进学校竞争上,以更接近弗里德曼“教育券理论”的本义。

  而在贵阳市,有关教育券的实验才刚刚起步,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有关人士也表示,“职教券”的发放额度和次数还应该再加大力度,而由此可能引发的财政拨款机制、人事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人们去研究解决。

  但不管如何,贵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已露出晨曦:2005年,贵阳初中毕业生5万多人,其中市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从前年的6677人,到去年突破1万人大关,普高与中职招生比接近2:1。

  短评

  “破冰”的现实意义

  ■子萧

  一张小小的教育券,可以折射出很多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

  比如,公共教育经费的划拨,在这个问题上,以往更多体现出的是“政府决策力”,而缺少由家长和学生能够参与的“公共决策力”。由此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经费划拨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甚至可能将公共教育经费演变为部门寻租的腐败温床。再比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所表现出来的失衡问题。职业教育重要,职业教育需要关注,道理谁都懂,但在全国很多地方,事实却如文中所写:“一面是大量初中毕业的农家子弟因家贫求学无门,一面是很多职校的场地、师资闲置。”不难想像,缺乏政策、财力支持,单纯空喊“重要”肯定不能解决问题。

  当然,靠一张教育券就试图让所有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也是不现实的。但也正如专家所言,它使处于探索中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体制改革露出了冰山一角,也让贵阳市的职业教育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将贵阳发放“职业教育券”的行为比喻为“破冰”之作,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们更期望的是,通过这冰山一角的“融化”,带来更多教育体制“冰山”的变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