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报评出深圳十大经济新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4:22 深圳商报

  盘点2005年经济大事关注百姓民生热点

  本报评出深圳十大经济新闻

  

本报评出深圳十大经济新闻(图)

  2005年,是深圳朝着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目标阔步前进的一年:这一年,深圳GDP总量突破4000亿元,外贸出口首超1000亿美元,高科技产业产值居全国首位……这一个又一个亮点,进一步激发了深圳人改革创新的激情,坚定了深圳人把特区建设得更加美好的信心。本报编辑部特盘点过往一年的大事,评出深圳十大经济新闻。

  一、深圳首次推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41项考核指标诠释效益深圳

  《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讨论稿,于2005年1月13日提交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讨论。这是深圳首次提出一整套涵盖41项考核指标的指标体系,旨在把效益深圳具体化,并分解落实到每个时间段、每个部门、每项工作中。

  这41项考核指标以效益深圳为核心,分为“宏观效益”、“生态环境”、“创新动力”三大方面,其中“宏观效益”指标又细化为15项,“生态环境”指标细化为16项,“创新动力”指标细化为10项。

  为集中体现市委全会提出的“四个下降”、“三个增加”的精神(即单位产出占用土地显著下降,资源消耗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显著下降,初级劳务工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显著下降。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经济增长中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经济增长中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有关方面选取了人均GDP、万元GDP水耗、万元GDP建设用地、万元GDP能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空气污染指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等12项指标,作为该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

  二、学习香港、服务香港,深港携手走向新繁荣

  2005年9月5日,深圳市市长许宗衡率领市政府代表团访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许仕仁等主要官员举行会议。双方回顾了2004年6月签署的《加强深港合作的备忘录》及其他8份合作协议(简称“1+8”协议)的进展情况,就多个范畴的合作交换了意见,内容包括口岸、基建、规划、CEPA实施、科技、环保、食物安全及教育等方面。双方达成“深港携手走向新繁荣”共识。

  2005年,深圳提出“学习香港、服务香港”,深港合作进展顺利。深圳地铁3号线、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正式开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获得深圳地铁4号线30年运营权,成为CEPA正式实施以来深港签署的第一个大型基础工程合作协议。深港就建设深圳大铲湾集装箱码头达成协议,计划投资71亿元人民币,是两地联手打造世界航运中心的又一力作。西部通道建设进展顺利。

  三、深圳外贸出口首超千亿美元,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城市

  2005年12月29日上午10时,随着富士康公司满载货物的卡车缓缓驶过皇岗口岸,我市外贸史上迎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全市外贸出口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这是继1992年、2003年我市出口额分别超100亿美元、500亿美元后,实现的又一次历史性新跨越!

  2005年,我市出口超亿大户突破百家大关,达到了104家,不仅出现了出口超200亿美元的超级航母富士康企业集团,也涌现了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内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目前,我市对外贸易基本形成了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力军,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深圳市委审议通过“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深圳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2005年12月28日开幕。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市委书记李鸿忠在大会报告中指出,“十一五”工作的核心,是要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推进特区内外协调发展,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十一五”及2006年工作新局面,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上下真功夫,切实在发展理念上真转真变。二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建设效益深圳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三是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四是大力推进特区内外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五是下大力气解决民生民计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六是以加强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有力保证。

  五、深圳文化产业被列为第四大支柱产业

  2005年,深圳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被列为第四支柱产业,成为深圳经济新的增长点。

  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加快推进“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建设。2005年11月我市召开建市以来首次文化产业发展专题会议,随后又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计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打造一批文化产品品牌,加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我市还涌现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文化产业单位,经推荐及研究决定,包括华侨城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在内等九家“深圳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式授牌。

  六、黄金交易上海日市深圳夜市

  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交易中心2005年12月13日正式开业。至此,国内黄金交易市场形成上海日市、深圳夜市交替交易格局。

  深圳备份交易中心目前主要承担两项职责:为金交所提供数据备份支持、进行黄金夜市交易。深圳夜市的营业时间为21:00-23:30,此时间段为伦敦金市刚刚收市和纽约金市中市时间,实现了交易时间上的接轨。夜市交易中心设在深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深圳在国内黄金贸易、加工市场上所占的特殊位置。深圳夜市开立后,如果时机和条件成熟,将考虑与香港黄金市场对接。

  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中心的夜市黄金交易于2005年11月8日开始试运行,一个月的总成交量为7913.8公斤,总成交金额近10.2亿元。深圳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黄金珠宝饰品加工贸易基地,拥有各类黄金珠宝企业近1200家,从业人员12万多人。深圳黄金珠宝行业生产加工总值占全国七成以上的份额。年生产珠宝首饰1亿件,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占全国总额36%。

  七、中国民航业最大宗产权交易成功,汇润、亿阳两家民企联手竞得深航65%股权

  2005年5月23日,经过93次叫价,拍卖师的一声槌响宣告了深航身份的变更:两家民营企业——亿阳集团和深圳汇润投资有限公司以27.2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功拍得深航65%的股权。通过这次拍卖,国有资产实现增值22.57亿,国有净资产增值率达到487.47%。同时也一举创下了两个记录:一个是迄今中国民航业最大宗产权交易,一个是深航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

  八、组合拳打击炒房热

  2005年,房价居高不下和炒房热引起深圳市民广泛关注。4月和11月,我市国土房地产管理部门连出重拳打击炒房,调控不断上涨的房价。

  4月,市国土房产局出台4条措施,包括禁止“内部认购”;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者签订《房地产买卖合同》的15个自然日内,必须到房地产登记部门办理合同备案手续;一经备案不得随意更改;公布楼盘真实销售进度。

  11月,针对我市房价的过快上涨,市国土房产局又宣布,将采取增加商品住宅用地供应、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10年新建2000万平方米“公屋”等措施,稳定深圳房价。目前稳定房价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九、深圳高新产业产值跃居全国首位

  200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据市科技和信息局透露:200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两项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增加值,双双实现新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跃上“4000亿元级”的新台阶,并突破千亿元增加值这个“大关”。

  市科技和信息局负责人表示,这两组重要指标、数据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当之无愧的“第一支柱产业”,规模更大,实力更强;200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已居于首位。

  200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加快了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市在科技领域陆续推出了包括挂牌成立华南产权交易中心、科技经费向自主创新的重点产业及重点企业“倾斜”、确立以激励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和政策,为全市自主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开工

  2005年12月15日,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成为我国“十五”期间唯一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

  岭澳核电站二期毗邻运行中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一期,规划建造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采用岭澳核电站一期“翻版加改进”的技术方案。该工程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260亿元,工程建设工期为60个月,1、2号机组将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8月分别建成投入商业运行。

  岭澳核电二期工程的开工,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核电建设的开始。该项目建成后,发电装机容将达200万千瓦,所有电力均供应广东。

  图: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深圳商报记者甘跃飞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