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排量汽车3月底“解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6:52 华商网-华商晨报

  

小排量汽车3月底“解限”(图)

  青年大街—北京街—北陵大街是沈阳限制小排量汽车的主要地段

  ■本报记者蔡敏强摄两个"不得"

  不得出台专门限制小排量汽车的规定

  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地方保护措施

  两个"鼓励"

  更新出租车时积极鼓励选用小排量汽车

  积极鼓励生产和投资小排量汽车

  据新华社电“不得以缓解交通拥堵等为由,专门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采取交通管理限制措施。”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求今年3月底前必须完成清理有关限制性规定的工作。

  记者昨日从发改委了解到,发改委、建设部、公安部、财政部、监察部、环保总局联合下发《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要求,更新出租汽车车辆时,要在满足乘用功能的基础上,积极鼓励选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不得出台专门限制小排量汽车的规定,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地方保护措施。

  根据《意见》,国家将加大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及其先进发动机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制定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积极鼓励低油耗、低排放、小排量、小型化、高动力性汽车的生产和投资”。

  据了解,各地区还将对现有规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线路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一次专项督查,加强督促和指导。

  ■“解限”·评论

  “限小”土政策必须废止

  六部门联合为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解限”的消息被各大网络转载后,很快引发广大网民的共鸣。

  但也有网友跟帖:“真的会放开吗?”“不要下有对策啊”等等。

  网友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回顾小排量汽车近些年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人们不难发现,国家产业政策一直旗帜鲜明地支持小排量汽车的生产和使用,问题出在国家政策难以在某些地方不折不扣地被落实。

  截至目前,全国仍然有80多个城市我行我素,对小排量汽车的运营和使用横加限制,从中折射出危险的“红灯失禁”现象。因此,表面看,各地“限小”只是一个汽车消费导向的问题,骨子里却折射出地方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如何确保国家政令畅通的问题。

  六部门的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前些年,一些地方针对小排量汽车、柴油汽车等废气和噪声污染大、安全性不高、外形不够美观等问题,在道路交通管理以及出租汽车车辆更新中,制定出台了一些限制性规定。但随着国情和民情的变化,这种地方“土政策”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上不合国情,下不顺民意,必须彻底废除。据新华社

  鼓励小排量:国家给购车族的信号

  六部门联合为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解限”的消息,标志着小排量汽车在全国80多个城市受限的僵局将被很快打破。

  如果六部门下发的文件能被地方政府不折不扣地执行,各地小排量汽车的使用者将很快受惠。同时,与汽车生产、消费、运营、管理、规划等领域相关的部委联合起来,对老百姓发出了国家鼓励什么样的轿车进入家庭的明确信号,为我国汽车社会第二次重大转型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例如文件指出,“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符合我国能源供给实际和大众消费水平,不仅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保护环境,而且有利于培育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无疑是百姓汽车消费的指向标。

  让轿车进入家庭是现行汽车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灵魂,也是我国汽车社会进行的第一次重大转型。而随着2004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总保有量的“半壁江山”,让什么样的轿车进入中国人家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因为,我国汽车保有量正在逐年高速增长,如果不抓住这段机遇期,对老百姓的汽车消费给予正确的引导,我国汽车社会将很难沿着一条节约之路行驶。当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汽车与环境、汽车与能源、汽车与土地等矛盾都将尖锐地爆发出来。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此文件,从速为小排量汽车“解限”,为我国汽车社会第二次重大转型提供政策执行上的保障。据新华社

  偷换排气量标志,“小车”上“大街”,有车族感慨———

  开“小排量”真省油、真受气

  今年25岁的沈阳市民肖女士属于白领阶层,每月2000~3000元钱的收入让她在2005年时为自己添加了一辆排气量为0.8升的奇瑞QQ型小轿车。

  谈起小排气量车的好处,肖女士不假思索地说:“省油啊!百公里5~6升油,只需要20多块钱!”

  事实上,驾驶小排气量车的好处还不止这些,据肖女士介绍,这种车体积小,来去自如,停车方便,找车位也比较容易;环保;因为车速提不上去,在某种程度还避免驾驶员开快车,确保行车安全。

  可是,肖女士也因为自己的小排气量车作出了一些无奈之举:根据沈阳市的有关规定,排气量小于1.0升的微型客车是不允许上青年大街、北京街和北陵大街行驶的,然而这三条贯穿沈城南北的交通要道又是每名驾驶员难免经过的交通枢纽。

  “我的行车证上写着是小轿车,但是又因为排气量在0.8升,上不了青年大街,上机场接个朋友需要绕很大一圈。”肖女士抱怨说,“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又担心触犯城市规定,为了不受法规限制,我把车子0.8升排气量的标志换成了1.1的,然后贴在车尾处!这样就能避免交警查处了!”

  然而,让肖女士感到恼火的是:“每当我行驶在大排气量车的后面时,总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那些开着好车、大车的司机总会用眼神瞥我,我稍微开慢一点儿,后面的车就使劲儿摁喇叭!”

  ■“解限”·消费

  购车族期待之余有担心———

  停车位难找了

  “为什么要3月,现在就应解限!”早已有了买车打算的沈阳市民李先生的心情很迫切。

  李先生已经开始展望买车后的生活了:禁令一旦被解除,他就可以开着自己的小车,从五里河附近的住所,经过青年大街、北京街,一直开到位于北陵大街上的单位了。

  让李先生比较担心的却是停车问题。据沈阳市交警支队交通处的统计,目前沈城车辆和停车泊位的比例是1:8,按照这样形势发展下去,只怕更多的私家车无家可归。“希望市政府能建更多的停车场来缓解停车压力!”李先生说。

  ■“解限”·对话

  还是应大力发展公交

  本报专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

  取消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性政策的决定,是在全球能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做出的,然而放开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又会带来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

  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更好地建设节约型社会,记者昨日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

  记者:六部委出台的文件中认为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更符合我国能源供给实际和大众消费水平,而且更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余晖:对。出台这个政策的主要目标还是出于缓解能源紧张的考虑。现在等于是在节约能源与环境污染这对矛盾之间做了一个权衡吧。小排量汽车的燃油消耗少,因为现在能源紧张,汽油紧缺,这是一个客观的约束条件。

  记者:事实上,能源紧张和环境保护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余晖:是的。想发展汽车产业,就必须让大家多买车,而多买车,环境保护压力肯定要增大,同时又引发能源紧张。应该说这三个问题纠缠在一起,平衡处理需要政府多想办法,需要更多科学的技巧。

  记者:如果能源紧张短时期内不会缓解,而环保压力更大了,双方的矛盾可能更难解决。目前是否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与该文件的相应配套措施,来规避一些可能带来的矛盾。

  余晖:对,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的话,可能要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可以探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比如运用一些经济办法来调解,或者加强对汽车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我的建议是,地方政府还是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解限”·反应

  生产企业

  “小排量”将成“大蛋糕”

  据省发改委员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不仅沈阳没有生产小排量汽车的企业,整个辽宁也对这个领域缺乏“话语权”。“华晨金杯”有关人士昨天表示,小排量汽车肯定会成为今后众多汽车厂商争夺的“大蛋糕”,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该企业现已与国外公司进行接触,有意涉及造“小车”的行列。

  销售企业

  “解限”将使销量大增

  取消“限小”政策,无疑小排量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鼓励小排量车发展的表现。———沈阳中汽北方贸易有限公司吉利汽车4S店经理张庆福

  这个政策出台对小排量汽车厂家是一个利好消息,在这样一个政策的引导下,消费者购小排量的热情会更高。———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主任胡清林

  除了家用车之外,出租车市场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如果“限小”政策可以顺利取消,小排量民用车的销售量至少会上涨10%。———天津汽车工业销售辽宁有限公司经理刘忠凯

  交警部门

  市内交通压力更大

  来自沈阳市交警支队车管处的统计,目前沈阳市每天新增200多辆车,其中60%~70%是私家车。

  车管处处长林忠斌预计,一旦解除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恐怕市内的交通压力更大。目前,沈阳市禁止小排量车在青年大街、北京街和北陵大街上通行。据介绍,北京街上每小时的车流辆在3000台次左右,与青年大街、北陵大街不相上下,如果小排气量车再如潮水般涌进来,恐怕这些路的承载量就更大了。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经淼杨芳郭蕾秦齐思魏晓瑜采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