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亮相之前话国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9:21 解放日报

  吕植,女,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1981年考入北大生物系,1985年师从潘文石教授,从事大熊猫野外研究,包括野外生态学、社会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种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大熊猫再次成焦点。明天,四川大熊猫“选优”结果揭晓,两只国宝,将带着大陆同胞的深情前往台湾。

  离开四川,跨越海峡,它们住得惯吗?“应该没问题。”著名大熊猫专家、北大教授吕植说:“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已经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大熊猫饲养方法。”

  与野外大熊猫10年“零距离”的吕植告诉记者,在“选优”的同时,“中国大熊猫之乡”———四川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国际认证也渐入尾声,今年这里将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旅游协会认可的生态旅游点。

  届时,就能去看野外大熊猫?

  野外多少大熊猫?

  记者:现在野外还有多少大熊猫?听说1985年,您就走进秦岭,去研究和保护它们?

  吕植:据1999年到2003年第三次全国性野外大熊猫数量调查,为1596只。进秦岭时没那么多,国家公布的数字是1000出头。当时说“竹子开花”,全国掀起“拯救大熊猫”热潮,很多人以为抓起来饲养才能拯救它们。可我们知道,保护一个物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在栖息地自然繁衍下去。大熊猫野生种群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必须去山里面对面地观察它们。

  其实,竹子开花不会饿死大熊猫。的确,一天中的10个小时,它们是在吃竹子,可是栖息地至少会生长两种竹子,不会同时开花。大熊猫不傻,这种竹子开花枯死了,它跑上跑下几百米,就能找到新竹子。

  天天跟着熊猫满山跑,每天都猜它怎么想,它要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也一直试图让熊猫了解我们。一开始它怕我们,我们就学熊猫叫,消除它的戒心。头两年,大熊猫总跟我们捉迷藏,顶多看个影子。

  记者:在秦岭10年,很多大熊猫是您看着出生和长大的,它们是人们所说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吗?

  吕植:在野外,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每年3月,白雪还覆盖着秦岭,山谷里已经生机勃勃了,四处回荡它们的叫声,熊猫发情了。这些平日互不往来的“隐士”,在山谷里跑来跑去,聚在一起。经常七八只公熊猫,追求一两只母熊猫。公熊猫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而母熊猫则爬上树观战,等分出胜负了,才下来接受胜者。我们观察的秦岭成年熊猫都参与繁殖,没有哪一个会拉下,繁殖能力丝毫不比熊差。

  母熊猫隔一年生一小仔,小仔在妈妈身边呆到一岁半,学会各种生存技巧,然后被赶走。从1989年到1997年,我们在驻地周围4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至少看到16只幼仔出生,其中15只活了下来。在野外,熊猫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宜的对象“恋爱”,可是圈养的呢?只能拉郎配。每年生出来的小仔五六个月大就断奶分笼,它被剥夺了1年的学习机会,这可能是圈养熊猫,特别是公熊猫不会繁殖的原因。

  记者:它们会近亲繁殖吗?

  吕植:在野外,我们没有看到。大熊猫兄弟姐妹之间是互相认识的,可能是因为母亲的缘故吧。母亲生了新的小仔,大一点的孩子有时也会凑近来,在母亲周围很近的地方玩,是巧合,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还没搞清楚。对入侵者,大熊猫会你死我活地打斗,可是兄弟姐妹间从不打架,也没见过它们交配。大熊猫是独居动物,但它的社会交往,比想象复杂得多。

  DNA多样性研究也显示,大熊猫依然保留了其历史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主要部分,并未像人们想象的发展到进化的死胡同。总体上,它们不是一个近亲繁殖的种群,只要人们不去干扰,它们在野外完全能够延续自己的种群。

  记者:跟大熊猫呆了10年,最感动的事情是什么?

  吕植:“娇娇”生第二胎时,我可以用手去摸它的头。

  大熊猫产仔时,攻击力最强。1989年,它生第一胎时,我们想找到小宝宝,可它调虎离山,引着我们绕来绕去5小时。最后我们在原地发现了小宝宝,这下不得了,“娇娇”冲我们龇牙咧嘴,一口咬断面前的树枝,吓得我同伴扭头就逃。

  1992年,它生第二胎,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了。靠近洞穴时,它窝在洞里不理人,用胳膊捂住小仔,不让人看。于是我们用玩具熊猫娃娃去逗它,但它没什么兴趣,一大胆,我就用手直接抚摸它,结果“娇娇”还是没吭声,与大熊猫如此亲密接触是第一次,这也许也是人与野生熊猫的第一次!

  野外栖息地仍堪忧?

  记者:目前大熊猫面临的最致命威胁是什么?

  吕植:栖息地的退化、减少及进一步的破碎化。还有偷猎。早在240万年前,大熊猫就出现在我国南部,其后70万年间,遍布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流域,空前繁荣。之后,北半球气候变化了,特别是人类近几千年的繁衍和发展的影响,到20世纪中叶,它们退缩到了青藏高原的东缘和秦岭山区的腹地,局限在我国中西部的6大山系中———陕西秦岭,甘肃和四川交界处的岷山,四川邛崃山、相岭和大小凉山。

  记者:国家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一直也没有停止过。

  吕植:对。最近50多年来,就栖息地和种群数量的下降而言,是大熊猫进化史上最严峻的时期,但同时保护它们的努力及进展,也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可博弈一直都存在。上世纪70年代,这些栖息地还能连成片,但是80年代已经破碎成一个个孤岛。

  记者: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吕植:大熊猫要绵延下去,必须保证基因多样性、保持基因的最优组合。现在大熊猫种群被孤立在一个个“孤岛”上,相互之间的基因交流很困难,一旦近亲繁殖,生存力减弱,对环境变化适应力下降,随机的环境变化就会使它灭绝。所以,使这一濒危物种数量不再下降的有效对策,就是将栖息地相连,在更大的分布区内存在一个集合种群的结构来进行繁殖,促进和保护基因流的畅通。连接熊猫栖息地廊道,目前国家也正在想办法做。

  保护大熊猫,最根本的,需要全社会参与。1995年眼看秦岭大山被“削光头”,我们只好给中央写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基批示了。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找到一种机制来解决问题。也就是集合巨大的公众、政府、社区和科学家的力量,理顺社会、经济、环保目标,寻找彼此的共同点,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与各方面的合作。

  记者: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就是您与政府合作的一个项目。

  吕植:对。平武是中国最大的熊猫县,有300多只。1998年底森林停伐,断了那里的经济支柱,国家拿钱补偿了森工局,可是普通百姓的温饱怎么办?经过调研并与当地协商,我们选择了以熊猫为主的生态旅游,解决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让我自豪的是,将保护与发展结合,这在中国大熊猫保护史上是第一次。

  记者:生态旅游很时髦,是坐在高空缆车上去看熊猫吗?

  吕植:这是误解,生态旅游更多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体验和感悟,要进入到自然之中,认识野生动物和植物的丰富多彩。看到熊猫当然很幸运———通常可能你一靠近就跑了,即使看不见,当进入了它们的真实栖息环境,通过讲解,你能知道大熊猫吃掉的竹子是什么样的、产仔洞穴是怎么样的,如何通过粪便辨识大熊猫,和熊猫一起生活的还有什么动物,它们在森林里怎么生活,森林和当地老百姓生活的关系等等,这些知识和体验仍然可以让游客心满意足,也是成功的生态旅游。

  其实,让周围老百姓受益,也是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之一。为了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里没有豪华大宾馆、高速公路等很棒的硬件条件,而是在现有设施基础上,保证住宿舒适、卫生,大兴土木会违背保护初衷。因此王朗的住宿是有限的。这样,在游客多的时候,把他们分流到老百姓家去住。生态旅游让老百姓受益了,他们就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参与保护,比如巡山、救助大熊猫等。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记者:2002年,您创建了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转而关注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直到现在。

  吕植:大熊猫面临的问题,是整个生态系统面临的共同问题。保护熊猫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这一个物种,而是这片森林,是所有动物栖息的生态系统。大熊猫的家、西南山地,生物物种极其丰富,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植物最为丰富的温带地区,我国大约50%的鸟类和哺乳动物栖息于此,除了大熊猫,还有金丝猴、雪豹、羚牛和白马鸡等珍稀动物。

  保护大熊猫,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大熊猫生存的森林,地处我国主要江河,如长江的上游地区。保护好大熊猫栖息地,就保护好了森林,就涵养了水土,提供了良好的空气和水源,可以避免如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生态灾难,这会惠及下游千百万人。

  所以我们把这里所有濒危物种的信息都汇集到一起,建立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这样,我们就知道哪些地方是更重要的,需要建立保护区;哪些地方在进行建设的时候需要绕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为保护的决策建立一套科学的基础,填补政府在政策上和计划上的空缺。

  记者:从19岁至今的20年里,您一直都在从事自然和环保工作,获得多项大奖,如“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等,1999年还被《纽约时报》评为未来中国值得关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即使这么成功了,现在每年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在野外搞研究,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您这样做呢?

  吕植:成功?我不觉得,这是你的看法?其实,实实在在保护好这里的生态,我认为才是有意义的。

  我爱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自然也是我们精神的根,是文化的根。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未来的发展要靠环境和自然资源,能否成功地和自然和谐相处,对于整个世界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而且本该如此。

  本报记者刘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