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邓颖超:继承遗志永远向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0:08 人民网

  刚才,你们都参加了周恩来同志的追悼会,我在这里同你们见见面,有些话谈一谈。

  恩来去世了,你们都很悲痛,我也很悲痛。但是,悲伤和眼 泪都不能使死去的人复活了。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讲得非常好。他说,人 总是要死的,但死的
意义有不同。一个人,为人民的利益而死, 就是死得其所。恩来同志正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位人民的勤务 员。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奋斗,都是为人民的利益,为了实现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样一个崇高目标的。你们在座的,有的是共 产党员,有的是共青团员,有的虽然不是党员团员,但都是革命 同志,都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恩来的遗志, 努力做好我们各自的工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强国而奋斗。

  今天在座的,有为恩来洽病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这些同志,他们政治上是可靠的,医疗技术是我们国家第一流的。他们受到了党中央的最大信任和委托,对恩来的病作了精心的多方面的治疗和护理,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尽了最大的职责。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工作态度是十分感人的。恩来生前曾经多次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里,我也要代表大家向这些医生,向参加护理工作的人员,表示深切的感谢。

  癌症终于夺去了恩来的生命。我自己是共产党员,我用无产阶级的坚韧性,高度地克制我内心的痛苦,在他病中还要用愉快的精神和恩来一起同疾病作斗争。当他知道自己的病不能挽救时,一再叮嘱我,死后不要保留他的骨灰。这是我和恩来在十几年前共同约定下来的。我们国家在对人死后的葬仪方面,从古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都一直是土葬的。50年代,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倡议下,许多高级干部签名,决定死后实行火葬,这是对我国几千年的旧风俗的重要改革。1958年,恩来首先把他死去的父亲,我把自己死去的母亲以及重庆办事处的一些死去的同志的坟墓平掉,进行深埋。恩来还把他在淮安几代亲人的坟墓,也托人平掉,改为深埋,把土地交公使用。在中央做出人死后实行火葬这个决定不久,我们二人共同商定,相互保证,把我们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撒到水里、土里去。从土葬到火葬,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这是思想观念上的重大变化,是移风易俗的重要改革。他自己就曾经讲过:人死后为什么要保留骨灰?把它撒在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水里可以喂鱼。他还主张人死了以后应该做尸体解剖。在他病重住院期间,他曾专门交代医务人员:现在对癌症的治疗还没有好办法,我一旦死去,你们要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研究,能为国家的医学发展作出一点贡献,我是很高兴的。恩来对于自己个人离开人世没有丝毫挂虑,对祖国的科学发展和未来却充满了热情和期望。从感情上讲,你们很难过。恩来虽然去世了,但他给我们还留下了精神财富,在他弥留之际,想到的是死后还要如何

为人民服务。你们要支持恩来的这一行动。他的这一遗愿实现了。他的心愿,我已经了却了。

  恩来对他的后事,曾经对我说过,葬仪要从简,规格不要超过中央的任何人。这件事,我已经向党中央做了报告。中央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还向我说过,一定不要特殊化。我个人是坚决执行的。对于丧事,我是严格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没有提出一项个人的要求,一切都由治丧委员会决定。恩来的遗体是由西华厅党支部保护下火化的,并将他的骨灰盒放在吊唁的地方,因为他是西华厅党支部的党员,在具体执行吊唁他的仪式时,有些事情应该放到支部里去做,由支部的同志来承担。我想这是符合他生前愿望的。

  恩来生前是党和国家的一位领导人,但他总是按照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他把自己看作是党的人,是一个人民的勤务员。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恩来始终如一地遵守着这条共产党人的最重要的准则。他永远保持和群众的最密切联系,从不搞特殊化。他一生为党和人民虽然建立了许多功勋,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经常检讨自己。他功劳越大,越是虚怀若谷;地位越高,越是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兢兢业业,戒慎恐惧。特别是我们党处在执政党的地位以后,他更是时时刻刻注意这个问题,严于律己,把搞好我们的党风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他的亲属,又有什么理由把自己放在一个特殊的地位呢?我们千万记住,不要以为自己在革命的征途上有什么特殊,不要夸耀,不要吹嘘,一定要谦虚谨慎,要多向革命的老前辈学习。

  恩来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你们要坚强,不要过分的悲伤。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新的革命路上永远向前进!

  * 这是邓颖超同志在1976年1月15日周恩来同志追悼会后,同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和亲属的谈话。]

  《不尽的思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