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中国财政向公共支出倾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09:59 新华网 | |||||||||
"国家交给我们的课题《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分担和保障机制》刚刚在财政部内部获得通过,"2005年12月12日,该课题负责人、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吕炜欣喜地告诉半月谈记者,"这意味着明年针对农村教育的公共支出将大幅度增加!" 局部变化预示出整体变革。有关人士估计,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钱袋鼓了,如何把国家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点明了要点:"加大
反思历史,片面发展观造成大量欠账 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也达不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20世纪末应该达到4%"的要求。2004年,教育实际支出只占本年度财政总支出的1%,完成预算的比例也较低。"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公共决策者不能以"穷"作为借口搪塞义务教育责任。比较而言,与我们同处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一个贫富程度的许多国家,甚至比我们更穷的国家,教育投入都比我们高。一位专家直言:"义务教育首先是政府的义务,然后才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面对不少家庭东挪西借供孩子上学的事实,政府应该兑现承诺,真正把这副担子从家庭的肩上接过来。" 与教育类似,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共支出不足。资料显示,1978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25.63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23.26%,到了2001年变成了519.43亿元和10.09%,虽然绝对值上升,但国家投入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全国社会救助经费的绝对值也有所增加,但所占的国民经济收入比重却降到0.23%,比70年代末减少了将近3/5,2003年虽然达到中央财政支出的10%左右,但比照发达国家和我国社会需要,仍然处于偏低状态。近年来,这些领域投入不足的弊端日益显现。 尽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穷财政"的面貌正在改变,然而一段时期内,财政收入增长并未带来国家对社会发展投入的相应增加。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就此评价说,国家的财力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解决,但就中国现在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 财政对社会发展的投入不到位,是过去一段时期内"重经济、轻社会"这一片面发展观的结果和表现,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习惯于把经济、生产类工作称之为刚性较强的"硬工作",而把环境、卫生、科教类归之为弹性较大的"软工作",在工作思路上"吃硬不吃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我国发展面临失衡的风险。更为关键的是,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直接关系民生,吴忠民认为,既然公共支出相对于公共需要总是不足,那么公共支出在顺序上理应把这些民生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把握现实,科学发展观纠偏财政支出 随着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相关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社会发展在财政等多方面的支持下开始提速。根据财政部的最新数据,2005年1~6月,教育支出同比增加251亿,增长17%,社会保障支出同比增加98亿,增长22.6%。吕炜评价说,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公共支出结构就在不断改革,重点增加了社会保障支出、工资性支出、教育、科技、文体广播事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较好地支持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科学发展观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进一步明确了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公共支出要服务于"十一五"的整体规划,财政改革必然随之跟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认为,"十一五"期间的财政支出将在四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新农村建设,具体包括水利、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社保等农村社会事业;二是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在研发和引进关键技术设备等方面将得到更多财政支持;三是社会保障,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改善社保收费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以进一步保证社保资金到位;四是教育、科技、卫生及文化事业。 展望未来,财政支出改革须破四大难题 相对于整个财政体制的改革来说,目前我国财政支出体制的改革步伐明显滞后,为此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吕炜认为,"十一五"期间财政改革攻关的难点有: 第一,财政资金有限,而且损失浪费严重。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财力规模偏小,近两年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20%左右徘徊,这样一种低水平的财政支出格局难以确保社会公共性开支的最低资金需求。 与此同时,支出管理失控,在建设领域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等资金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益下降等问题;行政事业经费的开销中存在大量公款吃喝、政府兴建楼堂馆所等费用。 第二,在财政分配格局中,"越位"与"缺位"并存。许多本应由市场提供的商品和由社会负担的支出仍由财政负担,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没有完全担负起来。 目前国内竞争性产品过剩而公共产品稀缺,因此国有资本尤其是财政资金应进一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投向公共品和基础设施领域。 第三,财政供养人员日益膨胀,加重了公共支出负担。目前,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已超过3800万人,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加之工资制度改革等因素,财政每年需要增加的工资性支出就占国家新增财力的60%以上,在不少地区新增财政收入约有80%以上用于人员经费。 第四,财政支出管理和调控机制尚未健全。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和长官意志严重,预算的约束性仍然不强。部分学者担心,如果政府机构效率得不到提高,腐败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将导致更多的浪费和腐败,加大未来出现财政危机的风险。(记者 贺大为) 来源:半月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