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昆山经验引关注学习昆山经验推进"两个率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07:11 扬子晚报

  按语昆山经验在全省引起广泛关注。新时期“昆山之路”的特点、精髓是什么?各地如何借鉴并更好地推进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昨天的学习昆山经验报告会上的讲话,对此作了精到的阐述,特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昆山作为我省全面小康指标的样本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区,是在“两个率先”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党的十六大之后,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惠及十几亿
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昆山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开放20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全市上下3年多的共同奋斗,率先实现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走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昆山之路”。

  新时期“昆山之路”是率先发展之路。三年来,昆山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率先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行外资带动和民资创业“比翼齐飞”,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注重三个文明协调共进,综合实力逐年递增,至2005年底全部实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城乡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800元和8450元,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百强县中的第一名。

  新时期“昆山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三年来,昆山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昆山。坚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培育自主创新企业,促进“昆山加工”向“昆山制造”,进而向“昆山创造”转变,成为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土地资源,在昆山出口加工区,1平方米土地承载580美元投资,创造4800美元出口额和7000元地区生产总值;坚持教育与人才优先发展,举办了6个地方高等教育项目;坚持以环保优先的理念规划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建设绿色昆山,3年新增绿地976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新时期“昆山之路”是和谐发展之路。三年来,昆山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按富民优先、统筹兼顾的思路建设和谐昆山。以“六管齐下”推进富民进程,以“三有五保”缩小贫富差距,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和10%%以上,全市农民中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的多于65%%,不足2000元的少于1.2%%,城乡人均收入差小于2∶1,探索了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使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群众。昆山在处理政府与群众的利益关系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统筹兼顾地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亲民、安民、富民”与“亲商、安商、富商”结合起来;全力建设“平安昆山”,积极融合新老市民,刑事犯罪发案率连续下降,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持续上升,被命名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实现了既有经济快速发展,又有社会安全稳定。

  新时期“昆山之路”,是江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它与苏南其他城市在“两个率先”中逐步探索形成的发展模式一道,正在形成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

  从事“两个率先”的实践,离不开艰苦创业的志气、勇于创新的勇气、争先创优的锐气。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昆山精神”,是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昆山人的奋斗给江苏的“三创”精神作了最好的注解,证明了在物质创新路上前进的人们一定也同时进行着精神创新。

  昆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昆山经验”,这个经验的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咬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放松,大力弘扬“三创”精神,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昆山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江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昆山人智慧与创新的结晶,是全省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今后的五年,将是江苏攀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峰的五年,昆山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经验对全省具有普遍启示意义。全省各市县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昆山经验、学习昆山经验、推广昆山经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为江苏早日实现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而全力奋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