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金银滩遍开“格桑花” 海晏创建文化中心户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09:13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一场鹅毛大雪,把美丽的金银滩草原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

  呼啸的寒风挡不住草原牧民对文化活动的渴望和激情。在这以往冬日里沉寂的草原上,热爱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体育活动户、擅长刺绣剪纸的民族民间艺术户、制作牛羊标本的标本工艺户、喜爱吹拉弹唱的文艺演唱户、牛羊改良育肥的科技示范户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中心户”,宛如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散发着诱人的芳香,陶冶着草原
牧民的生活情趣,成为金银滩草原上的一道生机勃勃的文化风景线。

  跳锅庄、唱歌、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文化体育项目的开展,丰富了牧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村里的社会风气得到了好转,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的事少了,而邻里和睦、团结友爱的事慢慢多了……

  2005年11月24日清晨,我们前往海晏县青海湖乡同宝村。路上凛冽的寒风卷起碎雪片在天空中曼舞,嘛呢石上的五彩经幡在风雪中“呼啦啦”地飘摇。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后,汽车刚爬过一座小山时,便听得远远传来一曲悦耳优美的藏歌,“你是一朵格桑花,我是一朵格桑花,离开了那朵格桑花,花儿都不能芬芳……”来到近前,同宝村村支部书记夸什才及家人连忙出来迎客。走进屋里,火炉里的牛粪燃烧的正旺,整个屋子里暖洋洋的。夸什才及家人正在举行一个家庭小聚会,夸什才的妻子彭毛演唱的酒曲、大女儿吉合毛的弹唱、小女儿的独舞,一个个精彩节目的表演使全家13口人高兴地乐开了花。

  夸什才一边看节目一边说,2003年自家被确定为“文化中心户”后,每年至少举办10余次文化活动,多则达到20余次,每次举办节目都会吸引附近诸多村民前来观看、参与节目表演。由于越来越多牧民的直接参与,使村里的社会风气得到了好转,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的事少了,而邻里和睦、团结友爱的事慢慢多了。

  在夸什才的影响下,牧民格日旦、昂热、彭洛、仁青本、索才旦也各自办起了以赛马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中心户”。每年在草原最绿的时候,全村190户900余人几乎是倾家而出,身着艳丽的节日盛装,前去参加体育“文化中心户”举办的草原运动会。 赛马、摔跤、举麻袋、射箭、马上拾哈达等一项项传统体育项目,使一直过着单调生活的牧民们找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乐趣。该村的体育文化中心户连续3年参加了省上的民运会,仅在今年的民运会上海北藏族自治州获得的6项金牌中,就有5项金牌是同宝村体育“文化中心户”的牧民们获得的。

  海晏县委宣传部长安木拉说,海晏县在“文化中心户”的创建上,不仅突出牧区的文化特色,吸引草原牧民广泛参与,还创新工作思路,探索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草原牧区特色的“文化中心户”建设的新路子。草原“文化中心户”的建设不仅丰富了牧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拉近了分散在草原上的“小家”与“小家”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型学校,传递致富信息的明亮窗口,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新抓手,农村牧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科技“文化中心户”尕巴,在草原上示范、推广高原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同时,带动附近其他“文化中心户”和牧民,成功组建了全省首家牧业协会——永丰村牧业协会。

  自2003年6月,海晏县被确定为全省农牧区开展创建“文化中心户”工作试点县后,海晏县从完善机制、充实内容、规范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入手,加大创建工作力度,重点解决规范管理和设施器材问题,对各级“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任务与要求、申报与命名、考核与表彰以及开展活动的方式、范围、规模、程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增强了可操作性。并由各乡镇与“文化中心户”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形成了县乡村齐抓共管,宣传、文化等部门分工协作的良好创建氛围。全县“文化中心户”累计达到30户,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文化中心户”。

  走进哈勒景乡永丰村科技“文化中心户”尕巴家时,公路两旁的围栏草场里看见一群群不同于本地土羊种的高头大羊,正在疑惑不解时,安木拉部长指着羊群说,这就是科技“文化中心户”尕巴家的改良羊——青海高原毛肉兼用细毛羊。几年来,在科技“文化中心户”的宣传、示范、推广下,越来越得到了村里牧民的认可,目前已经成为全县、全州、乃至全省的优质改良品牌畜种。

  车到尕巴家后,他领着我们去看他的育种基地综合服务站,一排红砖砌成的房屋里有人工授精室、饲料粉碎室、农机修理室等。尕巴说,每年到10月,分散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们,便赶着自己的母羊群到育种基地来进行人工配种,仅今年他就对2500只母羊进行了人工授精,受胎率一般在95%以上。这种高原毛肉兼用细毛羊与当地的藏系土种羊相比,具有短期增肉快、膻味小、肉质细嫩等特点,一只改良羊的产毛量相当于3只藏系羊的产值。2005年,还被评为了“青海省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展示会名牌畜禽”。

  在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心户”的创建过程中,海晏县积极尝试以“文化中心户”为骨干会员、积极吸收村民会员,以免收会费的方式入会,成立村宣传文化协会,通过会员制的形式开展活动。凡由协会所属“文化中心户”举办的各类活动,均采取向参加者适当收费、会员免收或减收的方式进行,协会建立定期活动制度,设立专门的账目,由专人负责,做到“量入为出,略有盈余,逐步积累,滚动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中心户”的合力和骨干作用。2003年在“文化中心户”尕巴的带动下,海晏县创建成立了全省首家文化协会——永丰村牧业宣传文化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推举产生了协会理事会、副会长,为首批会员颁发了《会员证》。

  协会成立后,在开展正常的文化宣传活动的同时,第一件事就是邀请省内外10余家收购农畜产品的客商到永丰村里,召开了金银滩草原上的首次羊毛拍卖会,一次性成功拍卖35吨羊毛,使每公斤羊毛比平时的羊毛价高出1.5元,去年的拍卖会上又成功拍卖了50吨羊毛。协会的成立为今后更好地发挥“文化中心户”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整合农牧区文化和物质资源、规范农牧区宣传文化活动,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标本“文化中心户”夸毛措,趁着附近有闲暇的牧民经常到她家去观赏牛羊标本的时机,又办了一个图书阅览室,为这个偏僻草原的牧民们及时补充上了精神“食粮”。

  标本工艺“文化中心户”夸毛措家住在靠近青海湖北岸的莫湘滩草原上。

  在山坡上一间不足20余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9只小羔羊和一头牦牛犊的标本工艺。9只小羔羊中有白的、有黑的、有花的……或蹲或趴或站,而那头纯白牛犊,正伸着脖子,好像在嗅着这个世界的气息。心灵手巧的夸毛措还制作了“王洛宾和卓玛”、“打酥油的姑娘”等6件用红土做的泥塑……这一切,仿佛是一幅草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第一件标本的出世,是在2001年春天,夸毛措家住的草原受了不小的雪灾,由于天气寒冷,家中没上膘的牲畜冻死了不少,其中好多是小羊羔。羊群是夸毛措的伙伴,多少个日日夜夜她和羊群在草原上经历风风雨雨,每一只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有一天,夸毛措在剥羊羔皮时,小心翼翼地把羊皮很完整地留了下来。然后,又经过皮子发酵后,在完整的羊羔皮中填入中藏药材,一个完整的小羊羔活灵活现地站在了夸毛措的眼前。看着栩栩如生的羔羊标本,夸毛措觉得很欣慰,于是她一口气又制作了一件标本……

  到目前,她已经制作羔羊标本100余件、牛犊标本5件,制作一只羊羔标本成本在200元左右,售价一般在500元至1000元左右。自从夸毛措家被确定为“文化中心户”后,附近闲暇的牧民经常到她家去观赏牛羊标本,县上瞅准这一机会,趁机在她家办了一个图书阅览室,为这个偏僻草原的牧民们及时补充上了精神“食粮”。

  3年来,县上投资3.5万元为县级以上中心户配置了报架、文体活动器材和部分图书报纸,为部分中心户配备了书柜。先期制作的8个阅报栏,于今年全部投入使用。通过在全县开展“赠书、送报”活动,发动单位和干部职工捐赠书刊1200余册,报纸14种33份装订成近160本,以及新订《半月谈》杂志6份,全部分批送到“文化中心户”家中,保证了全县30个“文化中心户”家家都有报纸书刊。

  为长期解决群众读书看报的报源问题,海晏县积极开展联点帮扶、城乡共建工作,确定24名县级干部和17个省州级文明单位分别联系21户“文化中心户”,具体指导、帮扶中心户开展活动,并积极开展向中心户赠送书报刊活动,同时也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为“文化中心户”赠订书报,在部分乡镇还开展了图书流动活动。

  剪纸“文化中心户”王凤英凭着一身好手艺,从一个草原牧羊女变成了民间艺术家,一件件如《文成公主进藏》、《王洛宾与卓玛》等剪纸作品漂洋过海……

  海晏县在开展“文化中心户”的创建活动中,坚持一手抓中心户的基础建设,一手抓文化活动的开展,努力做到“四个结合”:日常分散的读书娱乐活动与经常性的集体活动相结合;以一个中心户为主举办活动与多个中心户联合举办活动相结合;中心户活动与县乡开展的“三下乡”等活动相结合;与特色文化乡、小康文化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一个突破”:实现发展文化与群众增收相统一的突破。从而使“文化中心户”从以往单一、简单的文体活动向集中开展综合性的文体活动、读书读报、交流信息、传播知识活动转变,活动内容大为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不仅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率,而且也增加了“文化中心户”的经济收入。

  三角城镇海峰村的剪纸“文化中心户”王凤英,就是一年四季单靠剪纸这项文化活动,实现家庭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一个典型。从一个草原牧羊女到民间艺术家,她凭着一手剪纸工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轨迹。由于自小喜欢画画、剪纸,逢年过节或邻居家有喜事,她就露一手,用自己的剪纸给村里人增添一点喜庆。一直到她家正式被确定为“文化中心户”后,她才从零零散散的剪纸开始了专门、大量的民间剪纸、刺绣等文化活动。由此她的生活焕发出了青春的光彩,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去年仅靠剪纸她就收入了2万元。

  在她家里,她把几年来最为得意的30多幅作品平铺在床上让我们观赏,有花草、有牛羊、有雪山,还有《牧民新生活》、《天女散花》、《雪域魂》、《金银滩》、《寿星》等自己命名的剪纸作品,一件件作品刀法老练、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深厚的剪纸艺术功底。她的作品不断参加各种展览:青海省第二届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青洽会”、《2004年新西兰·中国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等,西宁市的旅游纪念品商场还专设了“王凤英剪纸作品”专柜……其中的作品《文成公主进藏》、《王洛宾与卓玛》、《藏羚羊》等被省文化馆、省博物馆收藏。

  在如火如荼般的“文化中心户”创建过程中,海晏县不仅在全省首家成功组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协会——新的文化“团体”外,而且还在为努力建设新型的草原文化产业品牌做着有益的尝试。凭借王凤英的剪纸在省内外已具有的名气,计划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生产规模,打造“王凤英剪纸”这一民族民间艺术品牌;把夸毛措制作的牛羊标本完成“洋吉拉姆”商标注册后,积极与外地客商“牵线搭桥”,联姻成立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企业;以尕巴为首的牧业协会,以青海高原毛肉兼用细毛羊改良为突破口,提高科技含量、整合资源,计划打造“金银滩”系列农牧区高原特色畜产品品牌;以夸什才为主的文化体育中心户计划以牧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马术表演、民族歌曲演唱等节目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早日走出草原,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