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了农民的微笑 为了大地的丰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09:30 海峡网-厦门日报

  深化文明创建 构建和谐社会

  ——我市“四下乡”活动十年综述

  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广袤农村大地,如暖流般淌过农村的广阔田野:把科普法律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进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村村寨寨……

  植根十年,硕果累累。在各单位各部门的努力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四下乡”播撒的种子正在鹭岛开出灿烂文明之花。

  形成合力,“四下乡”队伍壮大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厦门的现代化。农业进步的出路在科技,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农民提高的根本在素质。遵循这一思路,十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思想,扎实推进“四下乡”活动的开展。为了农民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多年来,我市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行业工作者不辞辛劳,植根沃土。在他们的努力下,“四下乡”活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蓬勃发展。从一开始各部门“单打独斗”到后来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四下乡”活动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在市委宣传部的牵头下,目前全市有24个单位和部门常年参与下乡活动。

  抓住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把“四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四下乡”活动如今已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形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党与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载体。如厦门日报社策划的“新闻大篷车”进村、进社区活动,市红十字会的“惠民门诊”、“爱心超市”进村镇活动,以及市科技局的“科普希望快车”常年巡回农村活动,每年暑期的大中专学生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社会反响强烈。“四下乡”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品牌项目。

  建立机制,坚持一个“常”字

  在活动过程中,“四下乡”实践者们切身感受着广大农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科学生产方式的渴求与期盼,“四下乡”的队伍走到哪里,老百姓就跟到哪里——许多“四下乡”工作者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形。农民群众期待的神情令人感动,也促使了“四下乡”向常下乡的转变。

  这几年来,我市把组织大型集中下乡服务活动与面向农村开展经常性服务相结合,通过帮助农民选定科技致富项目、广播电视常年开办专题服务栏目、市区专业技术人员与乡村各类技术人员经常进行帮带交流等形式,变“四下乡”为“常下乡”、“常驻乡”,让农民群众长期受益。

  把文艺的种子留在农村,把“送文化”发展为“种文化”,变“常下乡”为“留在乡”。各级文艺演出队伍既是演出队,又是“播种机”。在送戏下乡的同时,组织强有力的文艺辅导队伍,开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文艺学习班,辅导各地挖掘、整理、创新民间艺术,大力培训农村文艺骨干,提高各地文化干部业务素质,使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解决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农业系统、科技系统采取办班培训和让农民随科技人员跟班作业等方式,帮助农民学习科学思想、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卫生部门加强对农村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培训,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从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加大对口支援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

  这样,农村里有了一支支不走的“四下乡”队伍。丰富的文化生活、科学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观念留在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

  立足服务,创新内容求实效

  社会前进的脚步不断向前。10年间,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我市“四下乡”活动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方法,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农民。真正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才能送农民所需。在每次开展下乡活动之前,各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派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更多地了解农民的所需所盼,实行农民“点菜”、专家下乡,变政府“配菜”为农民“点菜”,变单向活动为双向互动,“四下乡”活动越来越适合农民的“口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务工,他们的生存状况对于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解决他们的困难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四下乡”。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举办各式培训,丰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劳动技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常“下”常“新”,使得“四下乡”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不但带着知识、带着设备、带着技术下乡,更是带着感情下乡,“四下乡”的实践者们也以自己的行动取得了群众的信任,进一步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了农民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图)

  在我市开展的“四下乡”活动中,“新闻大篷车”多次开到岛外农村,图为“大篷车”成员单位为翔安农民提供义诊服务。(陈立新 摄)

  本报记者 赵琳(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