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构筑区域性人才资源集聚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13:26 长沙晚报

  编者按

  《长沙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于近日正式制订完成。“十一五”期间,长沙将加大开发和聚积人才的力度,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通过人才机制的改革和人才环境的优化,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和人才集聚的区域高地。“十一五”期间长沙将需要哪些人才?在
长创业将享受到哪些便利?让我们一起“探营”规划中诸多核心内容。

  

构筑区域性人才资源集聚中心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充分利用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培养我市急需的紧缺工业人才。小刘军 摄

  2010年各类人才73.3万

  根据规划,2010年底,我市各类人才(按原有统计口径)总量将达到73.3万人,占我市总人口的11.1%,与2004年相比,增加24.8万人,年均增长8.5 %。专业技术人才将达到46.5万人,占各类人才总量的63.5%。

  学历结构目标:到2010年底,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将达到33万人,占我市人才总量的45%。

  年龄结构目标:到2010年底,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36~45岁、46~54岁、55岁以上人才比率为11.6:49.1:28.8:10.5。

  

构筑区域性人才资源集聚中心

  长沙市“十五”期间人才发展情况

  

构筑区域性人才资源集聚中心

  1999、2004年长沙人才职业结构比较图 制图/郝振宇

  把脉人才发展“症结”

  “症结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转化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长沙具有自主产权的原创科研成果相对偏少,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能力不强,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科技特别是高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明显不足。

  “症结二”:人才分布失衡。包括:职业分布失衡,我市现有人才比较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农业部门、工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人才相对短缺;人才层次分布失衡,我市高精尖与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偏少,中低端人才较多;人才专业分布失衡,我市经济与社会急需的技术类专业人才、外语尤其是小语种外语人才比较缺乏,而基础性、通用性的人才相对过剩。

  “症结三”: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受传统就业、择业观念影响,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单一,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转型困难,人才闲置;我市科教、人才优势较明显,但科教、人才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人才行政隶属划分和条块分割的存在、用人单位与求职人员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我市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

  优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

  根据长沙“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优化一产,突破二产,提升三产”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我市将进一步优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

  一是适应我市优化第一产业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人才队伍。要适应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与“三高”农业的发展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要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科研人才的优势,加大对农村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服务基地的作用,积极支持农村对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技术专家的引才引智工作。

  二是围绕突破第二产业战略,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人才队伍。加快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支柱产业,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新兴产业以及纺织服装、食品工业、花炮产业、卷烟制造传统产业的人才资源开发与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培养与引进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急需的紧缺人才。要大力培养与提高传统产业人才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人才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与高新产业转移。

  三是按照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人才队伍。要适应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地培养与引进社会科学、传媒产业、人文旅游、信息咨询、物流、金融、证券、期货、会展、房地产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第三产业人才队伍。

  构建引才“绿色通道”

  党政人才的考核评价坚持群众认可、注重实绩的原则,把群众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评价坚持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原则,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与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开发各种现代考核测评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评价坚持社会与业内认可的原则,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继续推行与完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与执业资格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探索资格考试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

  要构建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凡对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只要用人单位同意,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就应该按照就地、就近和便捷的原则,一切从简从速办理有关手续。对硕士研究生以上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层次人才,不限专业、生源,不受户籍指标限制,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对我市急需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与留学来长创业的优秀人才,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享受本市居民、同类人才同等待遇。

  教育培训新型农民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长沙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这在一方面,一是要加强农村经营与销售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的要求,以工业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同时要积极组建各种营销公司与中介组织,加强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专门的农村经营与销售人才队伍。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农民技术职称评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选拔与奖励等方式,真正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与地位,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三是要健全农村人才服务体系。要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开发,增加投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就业和创业本领,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要根据我市技能人才的市场需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技能人才的对接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技能人才转移,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技能人才资源互补的良性开发机制。要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指导与资金扶持,推进农村人才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农村实用人才流动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功能齐全的信息服务平台。

  “优岗优薪”激励创新

  “十一五”期间,要改革与完善各种分配制度,探索与我市经济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结合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薪、易岗易薪、优岗优薪”的原则,逐步建立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分级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分配制度。根据我市企业特点,加强企业薪酬设计指导,鼓励各类企业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能激励企业人才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企业薪酬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探索产权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成果作价入股,通过自己的科技成果取得合法收入。

  培养造就“高端智囊”

  要以提高开拓能力与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大力培养造就一支代表我市人才发展高端水平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一是要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二是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三是要建立与省外院士及省外高层次人才柔性联系机制,努力发挥他们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

  到2010年底,长沙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总量要达到1600人;国家百千层次人才要达到90人;博士生导师的总量要达到18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要达到2100、51000人;省“121人才工程”中各层次人才要达到900人。

  要以实施高新技术带动战略,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技术水平硬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底,长沙高新产业产值预计达到12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4%,比2004年底增长149%。高新产业迅猛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作为支撑。为此,要在立足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内市外两种人才资源,通过自己培养与人才引进“两条腿走路”策略,大力培养与引进一批我市高新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到2010年底,高新技术人才要达到11万人,占我市人才总量的15%。

  紧缺人才大力引进

  “十一五”期间,长沙将围绕长沙兴工强市战略,着重开发能满足我市工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资源。结合我市工业化发展的具体需要,大力培养与引进紧缺工业人才。要充分利用我市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培养我市急需的紧缺工业人才。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针对性培训,瞄准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确保现有人才能满足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人才资源,根据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紧缺工业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专门的紧缺工业人才引进基金,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我市急需的紧缺工业人才。

  加快培养造就一支爱市敬业、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立足于我市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继续加强长沙“两区六园”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提升各种服务功能,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园区、科研站、大型名牌企业的“梧桐树”效应,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载体与平台。针对我市发展现状,实施“五个一批”百名人才培养工程,在全市重点培养100名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经营管理优秀人才。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先进文化人才队伍。

  本版撰文 舒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