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进昆山最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家庭体验小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6:28 扬子晚报

  社会是整体,家庭是细胞。昆山的全面小康,从整体上看,是社会的各项指标达到了小康要求。而最有说服力的,则应该看家庭这个细胞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

  记者在昆山随机采访了几户最普通的家庭,今天,我们就把最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昆山家庭展现给读者,也让您具体体验一把“小康生活”。

  小康家庭之一:普通农民

  引言农民难富,这是公认的“小康坎”。按数据,昆山的农民2005年人均纯收入能达到8450元!这是真的吗?他们哪来的这些收入呢?我们就来看看这户小康农家吧!

  71岁的徐林生老汉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记者来采访他。理由很简单,“我家有什么好写的?太普通了啊!”

  徐林生是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听说记者来看“小康”,红光满面的老汉说,家里没怎么收拾,还是去儿子家看。精神矍铄的老汉几乎是一路小跑地把记者带到了三儿子徐月林的家里。这是一套118平方米的商品房,气派高档的装修充满现代气息,高档家具、大屏幕液晶电视、家庭电脑……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如果在其他地方,我们肯定不相信,这是一户普通农民的家。徐月林告诉记者,这套房子是他和妻子梅凤新去年刚买的,三个月前才搬进来住。记者问,这套房子要花多少钱?他挠了挠头说,连装修,40多万吧,语调非常轻松。记者又详细打听了一下,原来徐月林靠着祖传的炒菜手艺,在巴城镇的一家饭店当厨师,每年光干这个就有3.5万多元的收入,妻子梅凤新在镇上当教师,每年工资也有近3万元。用妻子的话说,全家的日子“还算宽裕吧”。两个儿子一个职高毕业,一个在念初中,完全不像父亲当年上学那么捉襟见肘了。

  一提到过去,徐林生老汉的感慨就来了。他回忆说,过去他们一家一直是靠种地为生,一年忙活下来,夫妻俩带着5个孩子,仅能填饱肚皮。“我们家当时可是村里最大的困难户啊,几个小孩学都上不起,还好,有减免学费的政策,现在好歹都有了文化。”

  徐林生老汉说,党的政策好,除了徐月林,另外3个儿子和1个女儿都过得很好,每家的收入都不在三儿子家之下。5个子女都很孝顺,每年都会贴补他和老伴一些钱。“我可不是完全靠儿女养,我们金华村有个腊肉的土特产,每家每户都会腌,每年靠这个,最少也能赚个五六千呢!”徐老汉说,自己家最多的时候会收入近2万元。“还有,近三年来,我和老伴每月都能领到总共40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费,要看病的话还有医保卡和大病保险,就算子女们不贴补,我们老两口也算‘小康’了吧?”

  “跟以前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喽!”73岁的老伴陆林花用这句话表示了对丈夫看法的赞同。

  点评江苏的小康指标里,农民纯收入是人均8000元。您看看,徐老汉家达到这个数字一点问题也没有吧?徐老汉家的“小康”,印证了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的话:农民要致富,就要有多渠道的收入。徐家以前穷,是因为“种地为生”,现在“小康”,是因为有了工资收入,有了手艺收入,还有保险的网“罩”着。行行能来钱,处处有实惠,能不小康吗?

  小康家庭之二:当地市民

  引言最普通的昆山人,是昆山小康最直接的体现者。他们土生土长在这块热土,和昆山一起起步,一起腾飞……千万个以自身经历见证了昆山“小康”的普通昆山市民,用他们的“个体小康”证明着昆山的“全面小康”。

  吴兆海一家是地地道道的昆山人,目前他和老伴沈爱如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

  今年69岁的吴兆海是机关退休人员,每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64岁的老伴沈爱如也早已退休,如今领取每月810元的养老保险金。此外,老两口还有一套房子租给了别人,每年的租金收入两万多元。如今,他们住在里厍新村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里,吴兆海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是1992年搬进来的。

  吴兆海有一对子女,女儿吴湘婷和女婿周平都是公务员,收入不错,3年前他们买了一套146平方米的商品房,去年还买了一辆小轿车,18岁的外孙在昆山中学念高三。儿子吴湘锋和媳妇蒋静兰都是公司的员工,年收入总共在4万元以上,孙女则在玉峰实验学校念初二,这是一所私立学校,每年的学费在1.5万元左右。早些时候,儿子媳妇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又同两位老人住在了一起。在记者的反复追问下,两人才道出个中缘由:他们已经花70多万买了一套240多平方米的连体别墅,现在是搬迁新居前的过渡阶段。

  作为地道的昆山市民,吴兆海亲眼见证了昆山这些年的变化:“这些年,昆山就是一年一个大变化,就连我们这些老昆山人,有时候也会不认识路。”吴兆海表示,像自己这样的家庭状况,在昆山还有相当大的数量,而且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点评老吴家实在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这是一家再普通不过的昆山家庭。可是,我们在老吴家看到了“家家有物业”的影子。的确,昆山的普通人家基本都已经“有房有车”了。我们再看一看“小康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恩格尔系数小于0.4……老吴家哪样不达标呢?这样的条件,我们还能对他们的“小康”有疑问吗?

  小康家庭之三:“新昆山人”

  引言“新昆山人”,是昆山本地住民对那些来昆山投资、打工,并长期住在昆山的人的称呼。现在,“新昆山人”的总数已达60多万。这样说吧,在昆山大街上,每遇到两个人,就有一个是“新昆山人”。来投资的老板“小康”自然不在话下,我们就来看看那些普通的打工者家庭。这些外来家庭,往往在城市中是弱势的群体。但是在昆山呢?

  走进万湘的家,客厅中两个大大的红色中国结格外醒目,万湘说,这就是他们家的生活,“红火”。

  12年前,万湘和妻子陈高兰带着5岁的儿子万东旭,离开老家兴化来到昆山,先后搞过运输服务部、水果生意,后来在昆山市区里厍新村附近的一所实验小学开了一家小小的文化用品商店,这个生意一直做到了今天,经营的规模也从一开始的一小间门面,变成如今的两大间。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体验这个“新昆山人之家”,记者6点20分,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悄悄赶到万家。可这时候,他们夫妻俩却早已洗漱穿戴完毕,赶着去开店。略有些惊讶的万湘告诉记者,他们几乎每天都是6点30分左右去开店门,直到晚上9点30分左右打烊回家。“想要赚钱,过好日子,就得吃苦。”正是凭着这股不怕苦的劲,家庭的收入很快增加起来。前年,万湘花了20多万,在里厍新村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二手房。尽管家里的陈设很简单,装修也略显陈旧,但仍让万湘和陈高兰感到心满意足。毕竟来昆山这10多年来,他们一直居无定所,住过简陋的小平房,挤过水果摊上的小阁楼,蜗居过20平方米不到的小车库,如今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今年上半年,万湘把一家三口的户口迁到了昆山,真正在昆山扎下了根。他告诉记者,在昆山这么多年,自己不仅没有受到当地人的歧视,还交了不少当地的朋友。儿子也一直是在当地的学校念书,从来没有被当地同学欺负过,也没有被歧视过。

  提起对昆山的感觉,万湘一下来了精神:“这真是一个外来人创业的好地方,现在去办工商和税务等事务,连烟都不需要发一根,都是窗口式的服务,很快就可以办好。在昆山,外来人只要吃苦耐劳,肯定能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陈高兰告诉记者,从去年起,他们家就通过个人代管业务,缴纳社保,她和丈夫两人每年共缴纳7000多元的社保金,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像其他的城镇市民一样,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社会保障,这也真正解决了后顾之忧。

  万湘说,他很喜欢当地人把像自己一样的外来人称作“新昆山人”,这样,会让人有一种归属感。

  点评记者作为一个“外人”走进昆山的时候,最先拿到手的是一本“新昆山人幸福指南”的小册子,上面用亲切的口吻,介绍了昆山的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卫生、法律等知识,正如手册所说,让人“全方位了解昆山,熟悉昆山,知晓昆山,融入昆山,真正成为昆山新市民。”而2004年6月开张的“新昆山人”服务中心,专为非昆山户籍的外来人员提供服务,承担着权益维护、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就学咨询、医疗帮助、来访接待等责任。这座位于西街的小平房,就是一个觅得归属感的圣地。“新昆山人”都和万湘一样明白,在这个处处是实惠的地方,创业很容易只要你肯吃苦,“小康”指日可待。所以不难理解,有个漂泊已久的“新昆山人”为什么感慨地对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说,到了这里,我的旅行包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记者手记

  昆山的小康在“骨子”里

  谁都向往小康,可你要说小康到底啥模样,恐怕大多数人还不能说出个具体的样子来。从这个角度看,昆山,这个昔日在苏州都只能算是“小六子”的地方,还真值得想“触摸”实在小康的人去看看。

  记者觉得,昆山的小康,是一种“骨子”里的小康。老百姓直接感受的小康,是两个字——实惠。无论从我们今天展现给大家看的这三个家庭,还是从由于版面篇幅的缘故无法和读者共享的我们采访过的那些家庭和普通人,都向我们展示了小康社会的实惠——多种渠道都能收入;只要肯干肯苦,创业一路绿灯;有个挫折病患什么的,保险网“罩”着呢!简单说,在昆山,有能力的能富;实在不能富的,也能保证你穷不了!我想这就是”实惠“二字的最朴素的意义。

  说是在“骨子”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李源潮书记说的,“小康”必须不含水分、广大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这三点,就我们的采访看,昆山当之无愧。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特别是在最普通的昆山市民中做到了这三点,昆山人的收入结构才在真正意义上向“橄榄型”倾斜,而这个结构,正是我们的“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本报记者李军袁霆林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