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新令昆山脱颖而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9:14 南京晨报

  为企业的发展而奔走,为城市的发展而殚精竭虑……昆山人的努力不仅表现在身心的艰苦上,更表现在制度的创新上。昆山发展迅速,发展中面临的很多新问题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只能自己“找路子”。一项项创新的制度、一个个创新的举措,伴着昆山一路前行。

  创新让群众得实惠

  “三有工程”:农村失地劳动力免费培训

  自主创业:2000元安置费

  社会保险费补贴:女满36周岁、男满46周岁的城镇国有集体失业人员可享受

  “捆绑式”养老:70岁以上的农民每月150元,其余的是每月130元

  农民刷卡看病:住院最高可以报销5万多元

  【就业】

  致富“三有工程”

  问题:光有保障还不行,政府怎么指导、帮助百姓致富?

  对策:从2004年开始,昆山市劳动部门对全市的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失地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政府每年拨款2000万元用于“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

  效果:2004年和2005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3330人,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26337人,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0%。

  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

  问题:政府如何在政策上鼓励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对策:昆山市城镇失业人员女满40周岁、男满45周岁以上的自谋职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由市政府给予一次性2000元安置费,同时还可以享受税收返回的优惠政策。女满36周岁、男满46周岁的城镇国有集体失业人员,就业后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协议的,由市政府给予社会保险费补贴。

  效果:昆山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历年来都控制在3%以下,2003年为2.51%,2004年为2.58%,2005年11月底为2.16%。

  【规划】

  73个居民集体居住区

  问题:城市工业化要推进,怎么解决土地问题?

  对策:昆山按照“三集中”里农民向城市集中的原则,规划了73个社区给农民集体居住。

  效果:农民喜滋滋地住进了城里的楼房,一些生活习惯也在改变。农民集体居住区设施的配套完善的同时还考虑到过渡时期农民的一些特点。

  【权益】

  建筑工人领薪无忧

  问题:如何从源头上解决建筑行业的劳资纠纷?

  对策:建筑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时,必须提供信誉保证金和工资支付保证文件。

  效果:2003年7月至2005年11月,交纳的工资保证金有2个多亿,工人集体上访大量减少。

  “新昆山人”权益保障

  问题:昆山市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69万,比户籍人口多。

  对策: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体被亲切地称为“新昆山人”。昆山市出台了《保障“新昆山人”合法权益暂行规定》。“新昆山人”服务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也相继成立。

  效果:在昆山市编印发放的《昆山新市民幸福指南》和《昆山市“新昆山人”入会及权益保障问答》宣传册的指点下,“新昆山人”感到在昆山有尊严、有温暖,没有外乡人的感觉。

  【保障】

  “捆绑式”养老

  问题:都说“养儿防老”,如何才能让老人“老有所依”?

  对策:昆山对老年农民实行“捆绑式”的养老政策,即女55周岁、男60周岁以上的,“不交一分钱,无门槛享受”,但是,他们年轻的子女必须参加养老保险。2005年,7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每月可以领养老保险130元,其余的是每月100元。2006年,这个数字调整为每月150元和130元。

  效果:昆山老年农民的养老保险金额是全省最高的,参保率达99.7%,全省最高。

  农民刷卡看病

  问题: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如何解决?

  对策:昆山有32万农民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每个农民每年交50元,两级政府拿出150元,组成了一个200元的基金,农民也可以和城镇居民一样刷卡看病了。

  效果:农民住院最高可以报销5万多元,同时还享有困难保障等。至2005年11月底,昆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5万人,农村是32万人,两者总量仅次于南京。

  【服务】

  机关AB角制度

  问题:机关人员一人分管一块,有事在外,百姓办事就找不到人。

  对策:昆山市机关实行的AB角制度,A角有事在外,B角就主动接手工作并负全责。前来办事的百姓,找不到A就找B。

  效果:走进昆山市教育局的办公楼就能看见当天局领导的去向表,“备注”一栏里,局长张雪桥就是A,一个副局长就是B。百姓一看局长不在就可以找指定的副局长。

  【效益】

  动迁安置“拆一补一”

  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昆山每年都有大量农户需要动迁。怎样把农民动迁与村庄整理、小城镇建设、现代化示范村建设和集约用地有机结合?

  对策:在城市化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农民宅基地动迁的,不再安排独家宅基地,而是统一建设高标准的多层公寓小区,实行“拆一补一”的安置办法。

  效果:昆山全市农村平均每户宅基地面积(包括公共用地和失去利用价值的边角地等)约为0.8亩,通过建设农民动迁小区集中进行安置,平均每户用地仅为0.3亩左右,节地率达到62.5%以上。这样做不仅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同时还避免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二次动迁”。一户农民一般可以补偿到2—3套商品公寓房,可以住,可以卖,还可以出租。

  【专家解读昆山经验】

  “新苏南模式”值得研究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小康社会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洪银兴

  “苏南模式”的故乡,在“两个率先”的建设过程中,又创造了新的“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是原有“苏南模式”的延伸和发展,以昆山为代表的“新苏南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发扬。它的内涵是:以开放为基础的又快又好的发展模式;外资、民资、上市公司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企业规模结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乡结构;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调节结构。

  昆山已形成循环社会机体

  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张鸿雁

  小康首先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其次,小康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关系到每个地区、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同时还牵涉各行各业。再次,小康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第四,小康是和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第五,小康要以人为本。

  昆山已经率先全面达到小康社会水平,这就表明,它已经形成一个循环社会的机体,城市空间进一步整合,空间是生产力,也是一种资源。昆山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居民就业的问题,显示出它是具有充分选择机会的城市和其公共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

  昆山竞争力来自于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蒋伏心

  社会发展主要从选择的道路、制度和微观考察的竞争力三方面来考量。昆山精神首先在微观上要有竞争力,而竞争力来自于创新。

  1996年至2004年这段时间,昆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二是在资本型道路上,三是在技术型道路上。从最初的来料加工层面变成了制造层面,继而转变为创造层面。

  昆山未来需要考虑两点,一是风险投资如何尽快进入昆山,一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构建。

  昆山把富民摆在首要位置

  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范从来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不协调,因此,昆山首先将富民放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位置。

  “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制定富民优先发展经济战略,增加居民货币收入。富民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

  “民”即“民生”,富民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点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昆山对新农村的建设的另外一个重大举措就是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基础上,城乡统筹规划。

  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

  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二震

  昆山之路就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昆山的经验是,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以真正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方式,培育本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赢得长期发展。

  开放型经济有两个特点,第一,及时抓住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机遇,建设先进制造业,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平台。

  第二,发展配套经济,促使外资企业落地生根,促进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别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曲福田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昆山在小康社会建设上,提出要建设两个率先,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

  昆山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农民收入增长加快,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第二,现代农业雏形逐渐形成。昆山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农业GDP比重的下降;工业化对农业的反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日趋组织化。第三,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日益扩大。

  昆山的局长们:最大的经验是创新

  昆山发展迅速,成为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记者采访发现,谈到“创新”,昆山各个局领导都能“一、二、三”说出本局工作的创新做法。不是昆山的局长们能说,而是他们确实做了。对于“昆山之路”的最大经验,很多局长都认为“创新”是排在第一位的。

  建设局局长沈立新:政府要提高服务效能,效能建设要创新。

  文广局局长管凤良:昆山之路是本来没有路我们去创路的,所以作为文化部门我们也要做一个拓荒者。

  规划局副局长何剑鸣:在城市化进程中,昆山10年走了英国50年的路,碰到的问题也比较集中,这些问题没有案例可以参考,惟有创新。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建明:农民享受医疗保险、老年失地农民“农保”变“城保”、老年农民“捆绑式”养老政策等都是昆山人创新的产物。

  卫生局局长金健宏:昆山的卫生系统一直在和别的地方比,决不落后,要保持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风貌和勇气。

  作者:/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