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者“卧底”揭乞丐娃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9:22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记者“卧底”揭乞丐娃内幕

  白天,乞丐娃随着“妈妈”流连于繁华的闹市,那么当夜幕来临时,那些消失在夜色中的乞丐“母子”们又去了哪里呢?为了了解这些让人“揪心”的乞丐娃(本报1月2日曾报道)背后的真实生活,本报女记者刘红用了三天时间,乔装打扮成流落街头的打工妹,住进了位于四方区康宁路一条胡同内的“乞丐娃旅馆”,与乞丐娃们相识,终于揭开了一个既
令人惊讶又让人可怜的乞丐娃们的“幕后新闻”。

  多次跟踪发现其住处

  为了解这些乞丐娃的情况,记者从1月2日起就开始跟踪,一直到1月4日,也就是第三天,记者终于找到了乞丐娃们居住的旅馆。

  当晚7时10分,记者跟踪一名带着孩子的妇女步行半个小时后,拐进了康宁路附近的一条胡同内,那名带着孩子从早上6时乞讨到晚上7时才收工的妇女又消失了。

  “肯定住在这里面!”记者进入这条漆黑的胡同,发现这条不足50十米的胡同内竟然藏了五六家小旅馆,这些旅馆共同的特点就是门口挂着个“旅馆”字样的牌子,一家旅馆干脆在墙上标出每天3~5元的广告。

  记者和同事几次试图进去入住,借机寻找一下那些妇女,但都被老板拒绝了:“看你的打扮就不会住我这里,你还是找其他地方住吧!”最后,记者勉强进了其中一家旅馆,但还是没有发现那些妇女。事后记者才知道,那些妇女由于担心被人发现,一般都住在旅馆的阁楼里,不熟悉地形的人很难发现。

  平房被改装成三层楼

  本报女记者刘红扮成流落街头的打工妹,终于在一家旅馆住了下来。所谓的旅馆,其实是由三四间平房组成的,每间房子又被隔成两个小间,可能是为了多容纳一些乞丐,旅馆的老板甚至在房间里“安装”上一层吊铺,几平方米的空间内摆着三张床或者更多。

  在旅馆最里面一个稍大点儿的房间内,并排放着四张双人床,挤得几乎看不到有过道,要想进去睡觉,只能进门后先爬到靠近门口的床上,再爬到自己的位置上。记者刚探进头去,差点被一股浓重的脚臭味、尿骚味顶了出来!

  记者刚想进去,突然,房顶上一阵婴儿的哭声将记者吓了一跳,紧接着,上面传来一中年妇女的声音:“别哭了,再哭就不管你了!”

  “咯噔、咯噔!”记者刚进门,就听靠近墙角的位置传来一阵下楼的脚步声,不一会儿,一名穿着线衣、围着围巾的中年妇女走下楼来。这时记者才明白,为了多容纳客人,旅馆老板又在双人床的上方,额外加了一层“阁楼”,这样一来,整个房间就变成了三层,刚才婴儿的哭声正是从最上层的阁楼里传出来的。

  为靠他们更近,记者最后选定在“阁楼”隔壁房间住了下来。“别让孩子哭了,再哭就不要在这里住了……”记者拿出自备的床单、被子铺好躺下,在孩子的哭声、大人的呼噜声以及房间外老板的呵斥声中,迷糊到了天亮。

  四十乞丐扎堆小旅馆

  为弄清楚这些旅馆中住了多少乞丐,记者早上不到6时就走到胡同口的早点摊旁准备“点卯”,10多分钟后,一名穿黑色衣服、戴黑色帽子、看上去六十多岁的妇女,领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从胡同里走了出来,小女孩还不时啃一口手里的馒头,早点摊的老板告诉记者,这就是孩子的早餐,他说,有时候孩子要的钱多,“妈妈”就会赏给孩子块烤地瓜吃,平常,孩子很难吃到好点的东西。

  紧接着,本报曾报道过的那名说不上自己儿子年龄的妇女也走了出来,沿着康宁路往威海路方向走去……记者粗略数了数,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先后有11名妇女抱着孩子从旅馆里走出来,孩子的年龄从两三岁到十岁不等,整个数下来,约有四十名乞丐住在这里。

  最小婴儿仅九个月大

  通过与住在这里的民工交谈,记者了解到,这些乞丐多是常客,有的在青岛已经住了好几年了,每年春节回家,节后再带着孩子赶回青岛,有的住了半年多,有的来了不到一个月,还有一部分因为春节临近,已提前带着孩子回家过年了。

  一位正收拾东西准备离青的王姓民工告诉记者,虽然乞丐们对人有戒心,但时间长了也就逐渐放松了警惕,“据其中一个乞丐自己讲,她的孩子只有9个月,虽然口口声声说孩子是自己的,但从来没见过她给孩子喂过一口奶,每天只是给孩子下点儿面条,偶尔给孩子吃点鸡蛋”。有一天晚上,民工们曾问这名妇女,孩子到底是不是她亲生时,这名妇女气得抱着孩子就回了自己房间,从那以后再也不跟他们说话。

  孩子的口水冻成了冰

  夜色降临,孩子们也陆续“回巢”,不大的旅馆里顿时热闹起来,“爷爷,我想再看看电视!”几个年龄大点儿的孩子回来后围在旅馆老板的门口,记者帮忙讲了情,老板娘总算让孩子们进了屋:“站在那里别乱动,再拿东西就赶你们走!”

  说话间,一名穿红色上衣的妇女带着年龄最小的婴儿回来了,可能是“工作”太辛苦,婴儿已经趴在她身上睡着了,长长的口水弄湿了她胸前一大片棉袄,结了薄薄的一层冰。“给他换件衣服吧!”记者忍不住说。

  “不要紧,一会就暖干了。”

  “孩子好像有点发烧,给他买点药吃吧!”记者上前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滚烫的。

  “不用,这附近不好找药店!”见记者不住地问话,“红上衣”一脸不高兴。

  “吃饭吧,吃完好睡觉!”这时,另外一名年轻点儿的妇女将已经下好的面条倒进一个盆里,而炉子的上方,沾满油腻的电线就绑在孩子们每天爬上爬下的铁楼梯上。

  小女孩终打开话匣子

  记者给乞丐娃们带了几串糖球,“美味”终于起了作用,其中的一名小女孩放弃了胆怯、警惕,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记者:“你今年多大了?没有上学吗?”

  小女孩:“已经13岁了,我家里没有钱供我上学,我很羡慕那些能够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

  记者:“你出来有多长时间了?一天最多能要多少钱?”

  小女孩:“我也记不清楚了,反正已经出来很长时间了,也走了很多城市,要了多少钱我也没数过,都如数交给妈妈了。”

  记者:“你愿意在外面要钱吗?你老家是哪里的,想回家吗?”

  小女孩:“不愿意。有时候走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给钱,而且那两天在街上很冷。我爸爸呆在甘肃老家,村子里有许多人都在外面要钱。我现在还不想回家,家里实在太穷了……”

  记者:“和你住在一起的那个女的,是那个不会走的小弟弟的妈妈吗?

  小女孩:“不知道……”

  老板透露乞丐娃收入

  该旅馆的老板告诉记者,因为旅馆便宜,所以几年来,乞丐一直是旅馆的“大客户”,一般两个大人带两三个孩子,只要交上两百多元就可以住一个月。

  这几个人已经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她们每天很早就把孩子喊起来出去讨钱,晚上很晚才回来。“听那两个妇女说,每天孩子们最多能讨100多元钱,少的时候也有七八十元,去年冬天时,有个老人曾一次给了孩子400元钱”。这位老板还告诉记者一个秘密:由于担心被警察发现,这些人基本上都不会拿出身份证去租房子,由于都是“老熟人”了,今年这些来自甘肃岷县的妇女也没有给他身份证看。

  一位在此住宿的民工告诉记者,这些人多数来自甘肃岷县中寨镇一带,“那里是有名的‘乞丐乡’,有的村子里80%的人靠乞讨为生或者有过乞讨经历,妇女、老人带着孩子出门乞讨,都成当地的风俗了”。

  晚上8时许,记者准备离开这家旅馆时,一位打扮相对端正一些的女子给这些人送来青岛至甘肃陇西的车票,“今年比去年好多了,明年盖完房子后还会回来”。记者在无意中听到那名“红上衣”说。

  操纵儿童乞讨可判刑

  1月7日下午,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整治操纵流浪儿童乞讨和教唆流浪儿童犯罪的团伙及黑恶势力将列入今年的工作重点。中央综治办日前提出了2006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设想,2006年全国各地要全面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同时,刚刚提请审议的刑法修正案草案规定:以欺骗、胁迫、利诱等手段组织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最高将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并且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接到记者反映后,警方表示将联合城管等部门,将对这些身份不明的孩子以及这些乞讨父母做进一步调查,本报将继续关注。文/图本报记者刘红谢军周辉实习生黄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