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一个理念开始,“上海实业”执着投资溶瘤病毒新药研发,终获成功——眼光魄力耐心助推上市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9:30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张懿

  从一个理念,到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溶瘤病毒新药,三维公司总裁胡放用了整整7年。与此同时,三维公司的控股方“上海实业”也等了7年。

  当人们感叹一个在美国无法成功的药物却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有人问,为什
么是“上实”这样一家国资背景的公司,为什么是“上实”这家并不以医药闻名的综合性公司,能在新药的研发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功?

  实际上,对“上实”来说,近期在医药领域取得的突破并不只有H101。2005年,“上实”一共获得了3张国家一类新药证书,除H101外,还包括广东天普制药历时12年研发、治疗中风的新药“凯力康”,以及常州药业和二军大历时10年联合开发的抗肿瘤新药TNF。

  所谓一类新药,指的是自主创新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自从2003年以来,国家一共只发批了25种一类新药。

  眼光背后的魄力

  回首过去的7年,三维总裁胡放最想感谢的就是“上实”。1998年底,上实向胡放投资3000万美元,直到今天,这仍然是国内对于生物医药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

  胡放给记者讲述了两个背景,从中就可以看出这3000万美元的投资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其一、1998年,香港正处于亚洲金融风暴的阴云之下,作为背靠内地、扎根香港的上海实业,在此时敢于投资,足见其魄力;其二、1998年,胡放研究的药物才刚刚申请专利,说白了就是“一张纸”,敢为“一张纸”作出创下国内之最的投资,足见其魄力。

  上实董事长蔡来兴表示,之所以敢投、愿投,是因为“上实”管理层一直抱有一个理念:单个产品、某项业务总有它的生命周期,要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用创新来保持企业长久的活力。

  实际上,“上实”在决定投资H101之前,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整个过程完全是参照国际化的规则来运作。

  胡放告诉记者,为了了解H101的前景,“上实”最高层多次穿梭于美国、香港和内地,反复同国际顶级的咨询公司、行业大公司交流;为了了解研发团队,集团高层甚至与核心员工一个一个地面谈。战略上的远见,加上细节上的把关,使得“上实”和三维的团队之间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

  耐心背后的秘密

  不久前,在“上实”宣布获得3个国家一类新药药证的同时,也宣布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包括拿出500万元奖励3个一类新药研发团队的骨干;设立1亿元基金,支持原创药物的开发。同时,“上实”正在酝酿成立新药研发的中央研究院,整合旗下多家医药控股企业的研发力量。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上实”在制度层面上对于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新药研发需要一个大跨度的投入时间。为H101,“上实”整整投入了7年,其他2个药,也投入了相当长的时间。让“上实”如此坚持的秘密何在?

  上实集团董事长蔡来兴告诉记者,这其中,“上实”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三点:首先,由于“上实”总部设在香港,因此在一些制度的安排上比国内企业更为灵活。蔡来兴告诉记者:“我们可以为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设立期权,激励他们创新,现在,我们考虑把期权推广到境外上市母公司层面。”期权着眼于未来收益,成为了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的最佳杠杆。其次,耐心也缘于企业本身的实力。对“上实”来说,把握好高风险的研发投入与稳健的现实收益之间的关系,是保持企业有能力持续创新的关键之一;公司内部把此定义为“产业经营、资本经营与知识经营”的有机结合。

  此外,从投资三维以来,上实领导层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也是“研发马拉松”能最终顺利撞线的重要因素。胡放告诉记者,如果中途“上实”班子有大的变动,H101就很可能夭折。

  管与不管的度量

  对于创新型企业的投资方来说,怎么管理自己的投资是一门大学问。

  “上实”董事长蔡来兴向记者坦言:实际上,“上实”对三维的具体研发进程是无法管理的,如果过多干预,反而不利于研发的顺畅进行。“我们就是抓大方向,为一些阶段性目标定下时间节点。同时,要求他们定预算、写决算,并通过母公司的严格审查。此外,就是放手让他们干。”蔡来兴表示。

  放手,最核心的就是给研发团队的思想“解套”。对此,胡放感慨颇多。

  在“上实”投资之后,蔡来兴曾经请胡放和一批海外留学生吃饭。席间,蔡来兴问胡放“准备怎么发展”。胡放向记者回忆说。当时,凭借他在国内屡屡碰壁的“教训”,他告诉蔡来兴,自己将“稳扎稳打”。这当即被蔡否决了。“稳扎稳打”看起来似乎降低了风险,但是却失去了很多机会,要有所作为,必须跨越式发展。起先,三维的临床试验多半是跟美国方面的节奏。在调整了“稳扎稳打”的想法之后,三维创立出自己的一套试验方法,并最终超越了美国同行。“没有‘上实’,我们这个团队是不敢放手去做的。”胡放表示。为了帮助胡放专心于研究,“上实”还从公司抽调了几位经营人才,帮助胡放打理公司日常的生产和销售。

  “H101的成功,并不单是我们研发团队的成功。”胡放说得很坦诚。

  “总结国内那些失败的例子,我们觉得,那些也并非是研究人员个人的失败。”蔡来兴向记者表示。

  从这两句话,不难读懂合作双方的那种默契。

  短评

  本报连续推出的“抗癌疫苗”H101的创新成功案例报道可以给人很多启示。

  首先,H101的成功是新药自主创新模式的成功:从模仿开始,抓住机遇实现超越,再根据国际规则收购全球专利,这种将本地研发融入全球知识体系的策略值得借鉴。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之一。从基础研究开始直到最终的产业培育,完全自主完成是自主创新;而吸收他人的成果,通过再发现、再培育、再创造,并且得到知识产权,也是了不起的自主创新。眼下,发达国家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就是向全球“借脑”战略的体现;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考虑如何“站上巨人的肩膀”,并且最终站得更高。

  另一方面,H101也是包括“上实”在内的全社会力量支持的结果。仅仅用眼光、魄力等描述“上实”的经验,可能还不够准确全面。应该看到,“上实”以及上海都有一套日益完善中的制度,制度的力度在于细节和执行,如何总结还需要思考。而关键之一应该在于,如何在制度上保证短期利益与创新的长期投入之间,能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创新活动尽管充满风险,但若能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鼓励创新的氛围,那么上海涌现出更多的“三维”和H101也是完全值得期待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