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舞厅,曾经的时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10:57 温州都市报

  日前,现年72岁的市民伊恩富把他收藏多年的舞厅门票送到本报专题部,他收藏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温州一百六十多家舞厅的门票。看着那么多花花绿绿的门票,听着老人娓娓道来,记者的思绪不禁回到了过去,仿佛看到了灯红酒绿下温州舞厅的变化———

  

舞厅,曾经的时尚

  如今所剩下多的舞厅 周阿斌摄

  

舞厅,曾经的时尚

  交际舞曾靡一时

  首家舞厅由茶座改装

  时任温州解放剧院经理的詹镇镛告诉记者,1984年5月,温州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那个时候,温州的文化市场很封闭,演出市场和电影市场都在走下坡路。按规定,一有新影片上线,电影胶片就要先提供给新中国电影院、大众电影院等专业影院,作为影剧院的解放剧院很难分得电影市场的一杯羹。因为收入不好,解放剧院七八十名员工每个月只能依靠文化部门万把来块钱的补贴勉强度日。

  为了剧院的前途,詹镇镛决定试着给解放剧院搞多样化经营———开音乐茶座。解放剧院的员工们给这个茶座简单地布置了一番,在不大的场地里摆上100来张椅子,还破天荒地请来了一支小乐队为茶座配乐。“这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简陋的,不过那时候我们为了这个茶座可是花了很多功夫的。”詹镇镛笑着对记者说。

  詹镇镛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84年7月20日,在位于松台山脚的原解放剧院一座办公楼的四楼,音乐茶座开张了。可开张才20多天,就因为客源不足,影响面不广,生意并不是很好。詹镇镛等人只好参照上海、杭州等地的做法,将茶座改成了舞厅。从茶座到舞厅,剧院内部也不用怎么装潢,搬掉部分桌椅,留出足够的空间做舞池就可以了。为了渲染气氛,还特地安装了各种彩灯,五颜六色的光束将舞池照得流光溢彩。

  另外,詹镇镛还想出了一个新招———向社会各界广寄邀请函,“这也是为了吸取上次的教训,希望能扩大舞厅的影响面”。不料,这一“寄”,倒引出一场争议。市民们都议论纷纷,大家都认为舞厅是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代名词,有人对国营单位办舞厅颇有异议。

  当年8月,温州第一家舞厅———解放剧院舞厅顶着压力开张了,门票每场定价为1元。詹镇镛也因此成了温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哪知道,舞厅的开张竟然吸引了一大批爱跳舞的市民,生意出奇地好,以致每晚场场爆满。解放剧院每个月因此增加一两万元的收入。有时候生意好得连詹镇镛自己也感到很纳闷,“这些人都没事做的吗,怎么老跑舞厅来玩?”随着解放剧院舞厅生意火爆,一些精明的温州商人也在街头巷尾开起了舞厅,像灯光球场、东瓯大厦、华侨饭店,都办起了舞厅。

  火爆的时候人挤人

  1988年开始,温州的舞厅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景象。1992年,市区一下子就出现六七十家舞厅,仅隔岸路茶厂和大南门荷花路一带就分别开着四五家舞厅,而华联商厦文化娱乐总汇和温州戏院舞厅算是比较高级的舞厅了,当时的门票就高达10元。虽然说收费比较贵,可还是吸引了一大批客人。眼看着生意越来越火爆,在一段时期里,有的舞厅还把原来的每天3场增加到5场,票价也从1元涨到了5元,以获取更加丰厚的利润。詹镇镛回忆,舞厅最火的时候连早场都是人挤人,比坐公共汽车还挤,根本没法放开脚步跳。而里面的气味,臭的、酸的,什么味都有,即便是这样,还是照样有很多人跑来跳舞。“主要是那个时候大家没有地方玩,在家里除了烧饭、睡觉、看电视,就没有其他娱乐活动了。不像现在还可以去旅游,打打保龄球、羽毛球什么的。”

  那时去舞厅跳舞的客人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早、中场一般是年龄偏大的人去,一到了晚上,舞厅就成了年轻人的天下:交友的、谈恋爱的、图新鲜的……曾在某舞厅工作过的胡先生回忆,那个时候很多小青年去舞厅都是为了结识女孩子,而真正去过跳舞瘾的却是少部分。在舞厅里,跳出感情成为夫妻的有,跳出婚外情引起家庭动荡的也不少。长期泡舞厅的人也难免会成为邻居和朋友议论的对象。

  跳舞跳出经理头衔

  舞厅的闹猛,温州市区也掀起了一股跳舞热。伊恩富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学会跳交际舞的,1986年,在朋友的怂恿下,50岁左右的伊恩富学着迈起了交际舞步,刚接触舞步时,看着两个舞者右侧胯部贴住,上身向后倾斜打开,如一朵开放的花,非常好看,他不禁心动了。“我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学舞步可受罪了,别人只用学一两个月,我学了四五个月。”伊恩富“交代”得还很坦白。

  因为学习跳交际舞,伊恩富认识了很多朋友。在这些朋友的带动下,他们把跳舞场地从室外搬到了舞厅,因为舞厅有灯光配合,显得更有情调,可以营造出一种跳舞的氛围。刚开始去舞厅那阵子,伊恩富对那里的环境很不适应,总觉得里面太暗,被朋友拉着跳了好多次才慢慢适应过来。“以前的舞厅里灯光虽然不是特别亮,但一场舞下来也只有两首歌曲会把灯光调得暗点,其余时间相对来说都还是挺亮的。不像现在的舞厅,一天到晚都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到。”舞厅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男同志要主动请女伴,女的只能坐着等男的来请。有时候一个舞池里女同志偏多,有的女同志一个下午只跳到一两曲。男的在舞厅里就潇洒多了,他可以任意去请女伴,一般是不会吃“红灯”的。而女同志总希望请她跳的这个男舞伴是高手,如果男舞伴跳得好,下一个舞曲一响,女的就会暗示他再带她一曲,不过大多数人有自己固定的舞伴。

  随着舞龄的增加,伊恩富跳舞的技术越来越好,在一些舞厅也跳出了名。像月月红、天都、游甸舞厅的老板还请他担任经理的职务。在担任天都酒店舞厅经理期间,为了提升营业额,伊恩富经常在马路上“物色”会跳交际舞的人,给他们赠票。此外,他和舞厅工作人员还到闹市区张贴“舞讯”,以吸收客源。没想到,他凭他的“专业”眼光和营销策略,还真的找来几拨固定客人,以致于天都舞厅的生意红火得不得了,连伊恩富也感到有些意外。

  舞厅逐渐走向衰落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些企业不景气,一下子无所事事的下岗人员成了舞厅这个低消费场所的生力军。舞厅的票价也开始一路走低,大部分舞厅为了稳定客源都实行了月票制度。门票收入的降低,加上舞厅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许多小型舞厅难以维持日常的开销,逐步被市场淘汰,只有少部分规模稍大的舞厅继续经营下来。此时的舞厅已不再清场了,一次买票进去可以跳个够,个别舞厅还把门票定价为一元。本来在市民的娱乐生活中属于高档次的舞厅慢慢走上了一条平民化路线,去舞厅跳舞再也不是一件特别“拉风”的事。后来,去舞厅的那批“铁杆舞迷”有些选择白天到山上跳舞,有的在社区的组织下跳起了健身舞,一些中老年舞民因为喜欢舞厅的气氛,坚持去舞厅,一跳就跳了十几年。还有一部分经常上舞厅的则是外来务工者,由于舞厅的消费水平降低了,除了门票钱外,加上5元钱的茶水,只用几元钱就可以在舞厅泡一个晚上。

  如今,舞厅逐渐被人们所冷落,鹿城区文化系统下属的只有六七家舞厅,取而代之的是夜总会、迪吧、KTV等娱乐场所。不过,无论如何,舞厅曾经有过的辉煌,是一段永远不可抹去的记忆。■本报记者王春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