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三峡右岸走向前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12:21 黑龙江日报

  李丽云 本报记者 马云霄

  哈尔滨著名的三大动力企业之一———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名字,这几年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紧紧相连。

  他们励精图治,通过自主创新,在三峡右岸的国际竞标中,战胜在左岸曾经指导过
他们的“洋教练”,一举中标4台机组,这是我国企业首次独立承制世界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任务。

  哈电机董事长兼总经理吴伟章自豪地说,三峡右岸4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中标,标志着50年来,哈电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的梦想成为现实。

  由于哈电机在右岸成功开发了巨型的空冷机组,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哈电机后来承接的每一台70万千瓦机组,都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在三峡右岸的12台签订采购合同时已经不再是丙方角色,不再是只有1/4份额的“小学生”,而是作为乙方走上了三峡右岸的签字台前。

  哈电机在三峡工程中创新图强的事迹,得到了国务委员陈至立的肯定,并专门作了批示,责成科技部派人深入哈电机做实地调研。

  日前,记者走进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走近三峡工程水轮发电机组创新团队———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

  创新根基———追逐50年

  哈电机能在三峡电站右岸竞标中成为最大赢家,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半个世纪的准备。三峡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论证,哈电人也用50年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建厂初期,哈电机就瞄准了三峡工程,50年代,他们参与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报告”的论证;70年代,他们开始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攻关三峡机组课题;90年代,他们又每年拿出百万元派科技人员到世界有关公司学习,培养了千余名科技人才;他们还完成了“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三峡水轮发电机6000吨级推动轴承”等十几个课题,为承揽三峡工程做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的储备。

  创新动力———不负厚望

  在1997年三峡左岸招标中,哈电机还仅仅是个学生,他们作为分包者与“洋教练”———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挪威KEN公司一起承担三峡左岸14台机组中8台的制造合同。

  在三峡右岸,哈电机与他们的“洋教练”们同台竞争,夺得4台制造合同。短短5年,学生快速赶超老师,哈电人的自主创新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机床轰鸣地响着,三峡右岸70万千瓦发电机组在这里诞生。对于这样的发电机组,哈电人有着特殊的感情,机组中直径10米多重达450吨的转轮完全是由他们自主研究开发生产的。

  可就在8年前,三峡电站左岸14台发电机组招标时,还只能找西门子、阿尔斯通这样的国外公司,原因在于,我们在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上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只能当别人的小伙计。结果公司干了40%的工作量,而收入的份额却只有20%左右。为了让国内参与三峡电站建设的企业学到国际一流技术,哈电机决定实施“用市场换技术、用重金买技术”的战略,对三峡左岸投入1800多万美元支付技术转让费。

  哈电机人十分珍惜这次与国际高端科技接轨的机遇,为对得起国家为他们付出的高昂“学费”,哈电机人别无选择,只有背水一战,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责任、使命沉甸甸地落到哈电机人的身上,成为他们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

  创新靶点———直击“软肋”

  “老外的技术也并不都是完美的,也有弊病。”三峡发电机组水轮机转轮的主要设计者刘胜柱如今这样评价他当初的老师。而几年前,他刚看到老外的设计时,还认为太完美了,甚至无懈可击,想改进、或者说想创新根本就不知道从何下手。

  原来,挪威KEN公司交付给三峡的左岸转轮技术,在性能上虽然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稳定性方面没有全面达到合同要求,特别是存在一个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带,几次改动都没有得到三峡方的认可,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后来这一问题被写进了右岸的招标书中,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优先中标。

  “老师”的这一软肋,成为“学生”创新的靶点。

  为了这核心技术,哈电人开始了连续几年的科技攻关。最终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其他性能指标比左岸转轮有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在稳定性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完全消除了大家关注的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带。2005年7月13日构皮滩水轮机在瑞士洛桑国际中立实验台圆满完成模型验收工作,模型水轮机最高效率达95.17%,为国内外200米水头段混流式水轮机模型转轮历史最高记录,是世界一流的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哈电机水电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去年,哈电机完全自主技术开发的世界第一台70万千瓦空冷式发电机组在哈电机诞生了。

  创新功效———再造三峡

  哈电机不仅在三峡工程中成为最大的赢家,而且,成为全国水轮机发电机组市场的最大赢家。

  三峡工程之后,哈电机频频签订国内外重量级的大订单。据不完全统计,哈电机就在构皮滩、小湾、龙滩、拉西瓦这样具有世界挑战性机组的招标中,击败了世界著名的发电设备制造公司,产品订单排到了2010年,签约的像三峡这样的巨型水轮发电机制造合同将近30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招标的机组容量之大、台数之多在世界水电建设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标志着哈电机成功实现了由产品制造向自主创新的飞跃。

  三峡工程全部的发电机组也只有26台,而短时间内哈电机承揽的近30台巨型水轮发电机制造合同,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三峡。

  自主创新还带来了另一种变化,今年哈电机第一次提出了要大幅度提升企业利润的目标。

  2005年11月2日,由哈电机开发的蒸发冷却技术,同样成为哈电人的骄傲,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蒸发冷却技术首次将应用到大型水轮发电机上,标志着我国80万千瓦以上级水轮发电机的技术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

  自主创新的意识已经深埋在哈电机人的心里。如今,他们正在为后三峡时代的技术较量而做着充分准备。

  

从三峡右岸走向前台

  哈电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去年共完成订货额近60个亿。宋亚平本报记者 苏强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