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红河以大建设推动民族经济大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13:13 云网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传来喜讯: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预计突破300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预计突破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达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9.4%。红河州综合实力走在了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

  红河州的发展的确令人欣喜。州委书记罗崇敏认为:“红河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得益于党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全州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
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发展战略,扎扎实实推进经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州域环境建设和人本工程建设的结果。”

  只要在红河逗留几天,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深切感受到红河大地浓浓的改革气息、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2005年末,美丽的藤条江畔,彩旗飘舞,彩球高挂,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共同庆祝藤条江那兰水电站机组正式启动并网发电,这是红河州建成发电的第一个中型水电站。建水县的“和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短短几年间,把无公害蔬菜种植由54亩发展到4万亩,加盟农户发展到3万多户,拥有基地6个,无公害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态势着实让人欣慰。

  这样的产业建设亮点,在红河大地四处闪烁。仅电力产业建设,红河州通过各种渠道投入380亿元资金,使全州电力总装机达到140万千瓦,5年新增装机40万千瓦。“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41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1倍,其中仅2005年预计完成投资总额就超过“九五”时期5年的总和;全州水利化程度在“十五”期间提高了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加工产业”、“优质稻产业”、“水果产业”、“无公害蔬菜产业”、“生物创新产业”、“甘蔗产业”等等,均形成了叫得响、经济效益好的大产业。

  2004年11月26日,鸡石、建通公路正式通车,从此改写了红河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05年11月18日,连接个旧、开远、蒙自的穿山大道“个屯”隧道正式贯通,标志着红河州冲破大山阻隔,连接东部地区,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近年来,红河举全州之力构建红河公路运输网,围绕大通道、经济干线及农村公路建设三大内容,建设高等级公路和提高公路等级,着力编制和实施了“三纵三横”高等级公路骨架网络。如今,红河州公路纵横交错,城乡连接。全州公路里程已经达到17586公里,公路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各州市首位。141个乡镇全部修通了公路,其中有135个乡通了柏油路、水泥路或弹石路。目前,双向8车道“红河大道”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蒙自-新街、新街-河口高速公路已累计完成投资近4亿元。

  此外,广受关注的“校长公选制”、“教师聘任制”、“绩效分配制”等一项项教育综合改革的举措,不断推动着红河州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州委、州政府把加快高中发展,突破教育“瓶颈”制约作为兴州方略来抓,提出并实施了用3年时间新建、扩建16所高中和职高,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的“1650”工程。目前,“1650”工程已投入资金近4亿元。弥勒庆来学校、泸西泸源高中、蒙自一中新校区、开远一中新校区、建水六中新校区等学校已于2005年投入使用。今年个旧一中新校区、红河迤萨中学等4所高中也将建成招生。

  体制机制建设、州域环境建设及人本工程建设也是一浪高过一浪:通过整体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了社会活力,基层民主选举体制改革、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在全省全国产生极大的反响;通过采取培育和治理相结合,使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州域环境建设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人本工程建设则尽最大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和满足人的合理愿望,从而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等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面对新的未来,红河州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州委、州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0%以上的目标。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求真务实,满怀信心地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汪继武 浦美玲 (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